內蒙古自治區準格爾旗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 王 瀾
黨的二十大明確提出了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共產黨的使命任務,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行了戰略謀劃,對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作出了全面部署。內蒙古自治區準格爾旗民政部門將勇擔重任,自覺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的二十大決策部署上來,樹立問題導向,堅持守正創新,注重重點突破,強化制度保障,把高質量發展作為各項工作的主旋律,充分體現在民生保障的精準度上、體現在為民服務的專業化上、體現在基層治理的現代化上、體現在安全管理的規范化上、體現在工作手段的智能化上、體現在群眾的認可度和滿意度上,奮勇爭先抓落實,推動民政事業干在實處、取得實效。
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加快綜合救助體系建設。推進社會救助工作數字化、精準化建設。構建完善社會救助體系,開發城鄉低保數字化管理平臺,充分發揮社會救助“救急難”作用,完善“一門受理、協同辦理”工作機制,用好用活鄉鎮(街道)臨時救助備用金,讓困難群眾求助有門、受助及時。助力“一老一小”“一殘一困”群體。完善“大數據+網格化+鐵腳板”“主動發現+自主申報”機制,動員村級組織、社會救助協理員、社區網格員,通過入戶走訪、自主申報、基層上報、數據比對等方式,開展愛老助老、殘疾人關愛、孤困兒童關愛等項目。同時,對分散供養的特困人員等開展“鄰里守望”精準幫扶行動,變“人找政策”為“政策找人”,積極營造向上向善、孝老愛親、與鄰為善、守望互助的濃厚社會氛圍。
深化養老機構改革,推動養老產業全面升級。圍繞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統籌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打造養老服務綜合體。以嵌入式養老服務為抓手,推進居家、社區、機構養老融合,把養老服務綜合體建到群眾家門口,進一步豐富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功能,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三邊”(家邊、身邊、床邊)、“四不離”(不離家、不離親、不離熟悉環境、不離熟悉朋友)的養老服務體系,更好滿足居家老年人醫養康養服務需求。夯實養老服務設施基礎。今年實現5家公辦敬老院、9處街道(社區)養老服務聯合體轉型升級。盤活存量資源,通過新建、改擴建等方式,啟動6處社區為老服務助餐點建設。按照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模式,推動形成多元主體參與的養老助餐服務格局,建設覆蓋城鄉、布局均衡、方便可及的助餐服務網絡,守護老年人“舌尖上的幸?!?。提升養老智能化水平。以旗智慧養老指揮調度平臺為載體,依托養老服務熱線,構建集需求、調度、服務、評價、監管于一體的智慧養老服務體系。以適老化改造為基礎,以一鍵呼叫及智能看護監測系統為橋梁,建立完善溝通渠道,實施“問寒問暖、精準關愛”居家養老服務民生項目。同時,健全完善旗、鄉鎮、社區三級守護聯動體系,形成感知、處置、跟蹤的“智守護”閉環。打造“準幸?!别B老服務品牌,實現“小城大幸?!?。
激發群眾自治活力,助力基層治理能力現代化。健全基層黨組織領導的基層群眾自治機制,規范有序發展基層民主,指導完善村規民約和村民自治章程,全面推行“四議兩公開”“四權四制”工作法,讓群眾廣泛參與基層自治,共建美好家園。大力發展社會工作和志愿服務,構建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基層社會治理共同體。推進黨建引領“五社聯動”參與基層治理,推動鄉鎮(街道)社會工作服務站建設。強化資金扶持,推動政府購買服務多樣化。突出示范帶動,開展社會組織塑品牌工作,培育扶持一批品牌化、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組織,開展“優秀社會組織”“最美社工”等評選表彰活動。完善培訓激勵機制,組織社會組織參加自治區、市級組織的培訓班,學習先進經驗。促進社工人才專業化,對取得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證書的發放一次性補助資金。
實現區劃地名穩中有進,開啟智慧區劃新局面。落實黨對行政區劃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增強行政區劃設置的科學性、規范性、有效性,全面推進界線聯檢。審慎開展區劃調整,穩妥開展設立新的街道工作。完善地名標志,設置安裝智慧門樓牌,建立標準地址信息庫,實現名稱、地址規范統一,并探索通過掃描二維碼的方式,實現線下需求與線上應用對接,方便居民生活。做好地名成果轉化工作。在發行《準格爾旗地名志》、拍攝地名微電影《西口印跡——納林川》的基礎上,啟動《準格爾旗地名故事》征集,開展《準格爾旗地圖集》前期準備工作。
持續推進殯葬改革,倡導綠色文明殯葬理念。大力推進移風易俗,深化殯葬改革,改善基本殯葬服務供給,強化殯葬服務管理工作。做好重要時間節點文明祭掃宣傳工作,開通“網上云祭祀”微信小程序,廣泛開展現代殯葬理念宣傳,引導群眾進一步轉變喪葬觀念。推進殯葬民生項目建設,準格爾殯儀館主體工程正在組織驗收,準格爾公墓正在進行前期規劃設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