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儲慧靜
3月27日,結束了幾日連綿陰雨的浙江臺州,終于迎來春日暖陽。200余位家屬從臺州、麗水、湖州等地奔赴而來,集聚在椒江區江濱公園廣場,參加浙江省第二批節地生態安葬示范點創建總結暨“碧海情深·愛灑浙里”生命紀念系列活動啟動儀式,送別101位逝者。到場的市民中,不僅有白發蒼蒼的老人,也有朝氣蓬勃的青年,還有稚嫩懵懂的孩子。
王女士帶著一家六口來到現場,送別自己的母親。“你看,太婆婆已經被裝在了那個小小的盒子里,一會兒我們上船,把她送到大海,以后啊,她就永遠住在大海了。我們想她的時候就來海邊看看她。”她試圖向一旁七歲的小孫女解釋太婆婆海葬是怎么一回事。
3位20歲出頭的年輕人,每人手拿一枝菊花,來送別爺爺。“海葬這種形式不僅綠色環保,而且能體現回歸自然的理念,意義深遠。”
70多歲的王旭東從湖州趕來,送別自己的弟弟。“弟弟生前身體殘疾,沒有成家、沒有子女,選擇海葬順應了綠色環保的趨勢。”
8時30分,活動開始。浙江省民政廳為100家“浙江省第二批節地生態安葬示范點”的代表授牌。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黨委副書記、所長劉鋒向椒江區授牌民政部生態安葬重點實驗室(臺州椒江基地),雙方達成友好合作關系,為海葬標準化建設打下基礎。
9時,海葬紀念儀式正式開始。伴隨著現場小提琴演奏的悠揚樂聲,在禮儀人員的引導下,家屬有序護送骨灰入場。耳邊縈繞著情真意切的旁白:“愿您在天堂一切都好,愿您在另一個世界平安快樂,愿您常在夢中與我們相見,您將永遠活在我們的心間。再見了,親人!家人們將永遠懷念您……”全場默哀,禮儀人員致祭文,并敬獻鮮花。
椒江區副區長蔣吉清在致辭中表示:“海葬是椒江區推進節地生態安葬的首選方式,椒江區將繼續完善海葬儀式標準化流程,讓綠色、惠民、文明等理念成為椒江生態殯葬的標簽,堅定打響精品海葬口碑,助力生態文明建設。”
來自杭州的劉政奇作為家屬代表發言。“雖然母親文化程度不高,不懂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但她認同移風易俗,明白人與自然要和諧共生,積極響應號召,要求身后海葬,我們遵從了她的遺愿。”他動情地說,母親平凡的一生留下了熱愛祖國、尊老愛幼、做人誠實、做事認真、積德行善、回饋社會等精神財富,值得永遠傳承。
隨后,浙江省民政廳黨組成員、副廳長陳平宣布全省“碧海情深·愛灑浙里”生命紀念系列活動啟動,清明期間全省各地民政部門將以多種形式開展生命紀念活動。
10時許,跟隨家屬的腳步,記者懷著崇敬的心情踏上了海葬船只,前往一江山島附近海域。
一上船,劉華(化名)的心情就激動起來,當天她和哥哥一起來送別父親。劉華的父親生前做了大半輩子漁民,大海就是他的第二個家。“這條航行的路線,我和哥哥都太熟悉了,小時候我們經常這樣跟著爸爸出海游玩。我多想還和以前那樣,跟他拌嘴逗樂……”她表示,父親生前就簽署了海葬協議書,與大海的不解之緣讓他把這里作為最后的歸宿。“在我看來,爸爸的心胸就像大海一樣寬闊,包容愛護著我們,教會我做人處事的道理。”
經過一個半小時的航行,海葬船到達指定海域,暫停航行。“嘟——嘟——嘟——”三聲汽笛聲響起,家屬在禮儀人員的指引下,用牽引繩把可降解骨灰罐緩緩放入海中,并把花瓣一同撒向大海。
海葬活動結束后,家屬紛紛表示,沒想到海葬儀式辦得這么隆重,真正做到了讓逝者有尊嚴、讓家屬得慰藉。特別是針對獨自前來送別親人的家屬,現場特意安排了志愿者全程陪同,提供護送引導、手捧鮮花等服務。
為何近年來椒江區以海葬為代表的生態葬漸入人心?椒江區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周桂華給出了答案。椒江區充分利用地理、政策、觀念、經驗等優勢,特別是在2018年出臺《臺州市椒江區節地生態安葬獎勵辦法》,在原有“逝后獎補”的基礎上增加了“生前享有”獎勵機制,對年滿70周歲的申請人,按照70周歲、80周歲、90周歲、100周歲的年齡階段,分別給予每月100元、150元、200元、300元的獎勵。目前,已有申請人累計享受到1萬余元的獎勵金。
浙江省民政廳社會事務處副處長趙輝向記者介紹了全省節地生態安葬工作情況。自2021年起,全省大力推進節地生態安葬設施建設,目前已建成200個省級公益性節地生態安葬示范點,生態葬法村覆蓋率達100%,節地生態安葬率達70%。同時,全省11個市90個縣(市、區)都出臺了生態安葬獎補政策,補助金2000元至2萬元不等,取得了良好成效。“接下來,我們也要組織各級民政部門開展多樣化的生命紀念活動,讓群眾更加有針對性地選擇節地生態安葬方式,讓文明殯葬成為社會共識,推動殯葬事業高質量發展。”
據悉,自2008年舉辦第一次海葬活動以來,浙江省共有8000多位逝者魂歸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