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安 娜
四棟破舊小樓,100多位入住老人……2014年,李翠萍踏入了吉林省四平市社會福利院的大門。她的加入,打破了該院沒有社會工作師的局面。多年來,李翠萍秉承專業的社工工作理念,帶領工作人員為老人提供了專業化、規范化、標準化的社工服務,改變了福利院的傳統服務模式,使機構服務煥發生機、更有活力。
121份電子檔案的由來
李翠萍出生在吉林市的一個小鄉村,家境較為貧困。上大學時,父母經常為她的學費發愁,在民政部門的幫助下,她順利完成學業。2014年,考取了中級社會工作師證書的李翠萍,選擇到四平市社會福利院工作。
“多年來,我一直對民政工作有感情。福利院是民政服務機構,我希望用所學回報社會,貢獻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李翠萍說。
就這樣,李翠萍帶著滿腔熱情開始了工作。因此前院里沒有社會工作師,工作人員和老人都不知道社工是干什么的。應該從哪兒作為切入點開展工作?怎么才能讓老人更好地接受?李翠萍也有點手足無措。在整理檔案時,李翠萍發現院內還沒有建立系統的電子檔案,有很多信息都是手寫錄入的。于是,她先從制作電子檔案庫入手,通過到老人房間聊天,了解老人的基本情況、對生活環境和護理服務的滿意度等。
剛開始,有的老人并不愿意和李翠萍交流,覺得“提出需求也解決不了”。李翠萍耐心地溝通,只要老人愿意談想法、提意見,能夠落實的就立馬去落實。
趙爺爺不慎將福利院發的服裝丟了,總是悶悶不樂,參加活動也不積極了。李翠萍得知后,將一件嶄新的服裝送到老人屋里,老人小心翼翼地收進衣柜,開心地笑了。住在同一房間的李大爺和陳大爺,因小事鬧矛盾,誰也不理誰。李翠萍分別勸導、細心調解,兩位老人和好如初了……通過這一件件小事,李翠萍贏得了老人的信任,老人們有啥話都愿意和她說。就這樣,121份帶著溫度的老人檔案全部建成了。
1袋蘋果和5根麻花
“進院以來,從一開始的迷茫到現在的得心應手,社工專業的知識、體系和方法給我的工作提供了很大幫助。”李翠萍說,通過個案和小組等專業方法為老人提供情感支持、危機干預的過程,也拉近了自己與老人之間的距離。
酗酒成癮的陳爺爺以前在街頭流浪,后來被市救助管理站送到福利院。由于院里有規定不能飲酒,陳爺爺一生氣偶爾會打罵工作人員。通過個案訪談的方式,李翠萍慢慢打開了老人的心扉。原來,老人一生未婚,又患上了嚴重的肺心癥,對生活失去了信心,想通過喝酒來“忘卻”煩惱,所以對酒精產生了依賴。李翠萍了解到陳爺爺的姐姐和侄子都對他很關心,老人也曾經在工廠工作。于是,她積極鏈接資源,協助陳爺爺外出診療克服酒癮,聯系家屬經常來看望他。老人喜歡寫字,李翠萍就送了他幾支筆,肯定他的價值,還幫助他和其他老人、工作人員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現在,陳爺爺已經適應了福利院的生活,擺脫了酒癮,每次看見李翠萍都主動打招呼,和她聊聊天。
院里的王大爺每次有事找她時,李翠萍都熱情相迎,幫著積極解決。一年冬天,王大爺要轉到其他養老院去了。李翠萍安慰他:“那里離家人近,多好啊。”但是老人還是有點失落。一天刮大風,氣溫很低,李翠萍剛上班,老人就拎著1袋蘋果、5根麻花送了過來。“姑娘啊,這是我去橋頭小賣店給你買的,感謝你這么長時間對我的幫助,大爺心里都知道。”看著老人手里的東西,李翠萍瞬間紅了眼圈。幾番推脫后,老人來了倔勁兒,把東西往桌上一放,走了。
“這是王大爺用自己攢的零花錢買的,沒想到短短幾個月的相處,就得到了老人這樣的認可。每每想到這些,我的心里都覺得特別溫暖,也堅定了我更好地為老人服務的信心。”李翠萍說。
老福利院的新生活
四平市社會福利院建于1979年,李翠萍剛來時,福利院周圍正在拆遷,院里只有四棟破舊的小樓。“現在可不一樣了,兩棟高層公寓拔地而起,老人上下樓可以乘坐電梯。每個房間都寬敞明亮,有獨立衛生間。食堂大師傅每天都變著法地給老人做好吃的,老人的日子越來越有滋味了。”談起現在的福利院生活,李翠萍的喜悅溢于言表。
硬件設施更新了,老人的文化娛樂生活也沒有落下。李翠萍積極鏈接社會資源,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每逢春節,邀請書法協會的老師到福利院為老人寫春聯,老人們高高興興地貼在房門上。遇到節假日,邀請老年大學的學員來開聯歡會,大家唱歌跳舞,不亦樂乎。李翠萍還學會了廣場舞、手指舞等,帶著老人一起鍛煉身體。
2021年春節,福利院因疫情實行封閉管理,李翠萍和老人一起度過了一個難忘的春節。她和工作人員給老人備好零食,組織了豐富的活動,和老人一起看聯歡晚會,新年鐘聲敲響前將熱氣騰騰的酸菜肉餡餃子送到老人房間……
“社工工作任重道遠,需要社會各界的支持,需要院內服務對象的共同參與。來院工作這8年,讓我感動的情景有很多很多,可能都是一些點滴小事,但讓我更加明白了這份職業的責任和意義。”李翠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