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祝 闖
“三個任務”讓患者重拾自信、“畫里的故事”讓患者和家屬相互理解和支持、“再就業”讓患者實現自身價值……重慶市巴南區李家沱街道恒大城社區“心靈驛站”(以下簡稱“心靈驛站”)作為全市社區康復服務試點之一,自2020年起,按照“將患者請進來、走進患者家中、增加社會面宣傳”的思路,為轄區439名精神障礙患者提供專業社區康復服務。
2019年,重慶市民政局等4部門和單位聯合印發《關于加快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發展的實施意見》,先后在全市41個區(縣)的55個鎮(街道)、社區建立社區康復站(點),為精神障礙患者提供社區康復服務,打造“心靈家園”,大批精神障礙患者在社區得到康復、收獲改變、回歸社會。
改變后,重拾自信
“幫幫我的孩子吧,他已經連著幾個月沒出門了!”2021年7月23日,家住恒大城社區的王阿姨一走進“心靈驛站”就拉住社會工作者的手哭訴道。原來王阿姨的兒子小張大學畢業后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整天沉迷于電子游戲不能自拔。
接到求助后,社會工作者第一時間上門了解情況,無論和小張怎么溝通,他都不予回應。無奈之下,只得建議王阿姨帶他去專業醫療機構診斷和治療。
“精神行為失常!”拿到診斷結果的王阿姨再次找到社會工作者,“住院治療兩個月后,還需要繼續做康復治療。”
“讓他來‘心靈驛站’吧。”社會工作者對王阿姨說。
出院后的小張時常精神恍惚,眼神總是躲躲閃閃。來到“心靈驛站”后,社會工作者交給他三個任務。第一個任務是照護花草,定期將園藝治療區的花草擺到陽光充足的地方,適時澆水,日落后再搬回原地,適當緩解小張的急躁情緒;第二個任務是打掃衛生,其間不時還會有社會工作者和小張搭話,漸漸地,小張的眼神不再躲閃;第三個任務是參加志愿服務,在“心靈驛站”組織的剪紙活動中,小張挨個給大家發放紙張和工具,拿到的人會說聲“謝謝”,他用微笑予以回應,眼神中有了自信的光亮。
“從醫療機構轉介到社區后,我們為小張建立了康復檔案、制訂了康復計劃,幫助他重拾信心。”“心靈驛站”負責人、重慶慈眾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社會工作者高秋菊告訴記者,驛站目前已服務33名類似的居民。
“我們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委托專業機構運營‘心靈驛站’,服務輻射周邊23個村(社區)。”巴南區社區和社會工作服務中心主任楊毅表示,為了在李家沱街道推進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區民政局牽頭建立財政、衛生、殘聯等部門和街道協作的聯席會議制度,搭建區、街道、社區三級工作指導機構。市、區兩級兩年拿出60萬元,統籌用于社區康復工作。
理解后,重獲支持
“一人患精神障礙拖累全家,這個說法是有問題的!”高秋菊告訴記者,在醫學上,精神障礙是有可能治愈的。除了按時服藥,患者家屬、社會的理解和幫助同樣重要。
家住林蔭社區的李某患有精神障礙,區衛健部門將他轉介到“心靈驛站”。社會工作者在入戶走訪時了解到,因家人的錯誤理解,導致他未按時服藥,出現認知障礙等現象。
社會工作者告知李某的家人,通過社區康復可以幫助李某有效控制病情,甚至治愈。他們當即表態,“一定會積極配合做好社區康復”。
李某喜歡看書,尤其喜歡看武俠小說,恰好“心靈驛站”有此類書籍。于是,社會工作者每天邀請他來看書,并監督他服藥。一段時間后,李某的情緒逐漸平復。
“精神障礙患者和家屬需要互相理解和支持。”高秋菊說,為引導患者和家屬增進感情,驛站專門組建‘畫里的故事’抗逆力提升小組,通過繪畫的方法幫助患者療愈。
黃女士和她60歲患病的母親就是這個小組的受益者。
黃女士的母親在濱江社區獨居,社會工作者一邊入戶叮囑老人按時吃藥,一邊及時和黃女士溝通,告知其母親近況,并邀請她陪同母親參加活動。在借故拒絕很多次后,黃女士終于勉強答應了。
兩個人、一張桌子、一幅畫……母女坐在一起畫畫的情景,勾起了黃女士兒時的記憶。她看著母親勾畫著自己最愛的向日葵,不禁濕潤了眼眶。看著一旁的患者都有家屬陪伴,她內心更是充滿了愧疚。自那以后,黃女士一有空就回家看望母親,還經常陪著母親做社區康復。
據楊毅介紹,兩年間,他們整合鎮(街道)、村(社區)和轄區醫療、教育資源,打造了由28名專職社會工作者、精神障礙專科醫生、民政專干和志愿者組成的社區康復服務復合型人才隊伍。同時,通過“五社聯動”構建起“精神病專科醫院+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街道(村、社區)+社工機構+患者家庭+朋輩群體”的多層次、一體化康復服務社會支持網絡體系。
如今,這個300平方米的“心靈驛站”已開展25次個案服務、44場小組(社區)活動,受益的精神障礙患者和家屬2300余人次。
認可后,重回社會
“精神障礙患者社區康復的最理想效果是能夠再就業。”李家沱街道社事科主任潘家秀告訴記者,在“心靈驛站”進行社區康復的患者中,有26人已經找到了工作,這其中就有小張。
接受社區康復后的小張,說話聲音越來越洪亮,當起志愿者更是禮貌有加。正值壯年的他向社會工作者表達了要通過工作自食其力的想法。專業精神科醫生對他進行了全方位評估,得出的結果是——“可以推薦就業”。于是,在街道和社區的幫助下,小張在家附近的便利店當上了店員。
“精神障礙患者康復后雖然能和正常人一樣工作,但考慮到工作壓力大會增加復發概率,我們推薦給他們的工作都相對簡單。”恒大城社區黨支部書記杜鵑介紹,幫助康復后的精神障礙患者就業并不是一件容易事,貼在他們身上的“標簽”很難撕掉。
為了改變大家的固有認知,“心靈驛站”會定期組織精神科醫生、社會工作者和志愿者到社區和學校開展科普講座,引導大家較為全面地了解精神障礙,進而達到接納和預防的效果。目前,已開展96場社區宣傳和52次課堂講解,覆蓋3萬余人次。
今年中秋節,“心靈驛站”組織開展了“點亮心燈”精神障礙患者送關愛上門活動。在社會工作者、社區工作者和志愿者的幫助下,精神障礙患者將自己制作的月餅送給轄區的困難家庭。楊毅表示,這樣的活動可以增加精神障礙患者和社會的互動,也更容易得到公眾的接納,“心靈驛站”會一直堅持做下去。(文內精神障礙患者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