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安 娜
朝陽區在北京市中心城區中面積最大、人口最多,是首都功能的集中承載區、全市經濟發展的主陣地,也是創新創意的活力區和首都對外交往的窗口區。朝陽區下轄24個街道、19個鄉,570個社區、144個村,商品房小區、保障房小區、回遷房小區、多合一小區等不同類型的治理主體在這里均有體現。
面對基層治理工作中的復雜情況,朝陽區始終堅持以黨建統領全局,先后出臺《關于深化朝陽區社會治理體制改革的實施意見》《關于深化朝陽區社區管理體制改革的實施意見》,明確黨建引領“全區域統籌、全領域協同”的“兩全”治理思路,提出“基層建設三年行動計劃”,謀劃基層治理能力提升。近年來,朝陽區先后榮獲全國和諧社區示范城區、首批全國專業社會工作服務示范區、全國社區志愿服務示范區、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全國街道服務管理創新實驗區等稱號,探索實踐的“黨政群共商共治工程”“社區創享計劃”和“社區成長伙伴計劃”工作先后入選中國社區治理創新成果,在服務空間開放式、國際化社區建設、超大型社區拆分等方面形成了很多典型經驗。
亮點一
開放式服務空間 讓居民感受家一般的溫暖
提起社區居委會、社區服務站,您腦海里最先出現的是什么場景?是柜臺式的接待大廳,還是行政化的辦公布置?如今,這樣的傳統觀念正在轉變。2020年以來,朝陽區深入開展“社區服務空間開放式”試點建設,以“辦公空間最小化、服務空間最大化”為原則,以社區服務空間改造升級為抓手,積極推動社區服務空間改造提升,通過社區服務空間變革倒逼社區服務管理創新,提升社區服務的環境品質。
在勁松街道首城社區,社區服務站進行升級改造后,無論從空間布局、功能分區上,還是從硬件設置、軟件服務上,都更加科學、優化、完善,成為了黨建引領的樞紐、居民認同的家園、資源鏈接的平臺、智慧應用的窗口。
據首城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蘇麗迦介紹,首城社區服務站建筑面積1124平方米,有開放接待服務區、咨詢服務區、居民活動區、議事協商區、特色服務區、宣傳展示區和社區辦公區等9個功能空間,辦公區域只占總面積的20%左右。
記者在現場看到,服務站內寬敞明亮、布置溫馨。一個前臺服務崗,主要負責做好居民來電、來信、來訪的接待工作;幾個沙發、幾對桌椅,便于前來辦事或參加活動的居民短暫休息;墻壁上懸掛了色彩艷麗的油畫、十字繡、衍紙手工作品……“這些作品都是居民制作的,升級改造后的服務站讓人感覺溫馨、親切,像回到家一樣。”居民趙阿姨笑著說。
“改造以前,社區服務站內有不少空間處于閑置狀態,堆放著雜物。現在可不一樣了,一層的多功能廳可以組織開展各類文娛活動,聲樂、繪畫、手工類課程也有了專門的教室,二層還有親子活動區、婦女活動區、個案服務區,滿足了居民學習、議事、娛樂、咨詢等各種需求。居民與社區的關系越來越緊密了,大家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也越來越高了!”蘇麗迦說。
開放式服務空間,“開放”的不僅僅是物理上的空間,還有服務觀念和工作理念。蘇麗迦告訴記者,結合服務空間開放式工作的推進,首城社區創新了“三式合一”工作法,即開放式服務、迎接式服務和引導式服務合一。“我們要求社區工作者時刻做好有準備的等候,保持最自信、最熱情的狀態。在服務站前臺接待時,根據居民不同需求,聯系相應社工與居民對接,并在旁邊做好記錄。久而久之,大家處理事務的能力和業務技能都有了很大提升。”蘇麗迦說,“社區還注重各類組織的培育和志愿者的挖掘、發動和培養,通過各方力量支持和資源共享,我們正努力把社區服務站打造成立體式、多層面、自主良性循環的社區服務平臺。”
亮點二
拆分超大型社區 提升精細化服務水平
按照《北京市社區居民委員會設置標準》,3000戶以上5000戶以下為大型社區、5000戶以上為超大型社區。在規模過大的社區中,工作人員很難顧及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勢必對服務效能帶來影響。近年來,朝陽區積極優化調整社區規模,適時適度地推動超大型社區的拆分工作,通過資源的整合優化,不斷提升社區精細化服務水平。
位于雙井街道的九龍社區,在北京市是數得上的超大型社區,曾有居民8089戶、2萬余人。回顧當時的工作經歷,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郝帆坦言,拆分前平均每名社區工作者要服務450戶居民,面對紛繁瑣碎的社區工作,確實有點忙得焦頭爛額。就拿疫情防控工作來說,社區雖已最大限度關閉了小區樓院的出入口,但最終留下的卡口還有25個之多,測溫、掃碼和登記等任務繁重;遇到需要核查到訪信息時,社區工作者和居民的溝通電話幾乎不停。“除了防疫工作,還有老舊小區改造、違建拆除、垃圾分類……感覺手頭總有忙不完的活。”郝帆感慨道。
2021年2月,九龍社區成功拆分。拆小單元格,歸還了社區治理的時間。對此,郝帆和社區工作者都很知足,大家最明顯的感受是“有工夫把社區工作進一步細化了,有工夫傾聽居民的需求了”。
今年34歲的郝帆,性格開朗外向,擅長與人溝通。現在,一有空閑時間,他就要到居民之中走一走、轉一轉,跟不同年齡層的居民聊天。聊天能“聊”出什么呢?郝帆爽朗一笑。
——在與居民暢聊社區文化活動計劃時,郝帆意外發現了有繪畫和剪紙特長的兩位居民。如今,這兩位居民不僅給社區捐贈了不少藝術作品,還義務教授居民繪畫、剪紙,社區內的文娛活動豐富多彩。
——在與居民李大爺聊天時,得知他家新買了一輛新能源汽車,因所在居民樓附近沒有充電樁,多拉了100多米電線。郝帆把這件事記錄在工作日志上,準備重新規劃一下社區內充電樁的布局。
——社區疏解整治工作持續了好幾年,拆分前進展緩慢,一共拆除違建130間左右。如今,經過社區工作者的耐心溝通勸導、做工作,一年就拆除了137間。
——因健康寶彈窗問題,好多居民帶著情緒來到居委會,看到社區工作者熱情積極的工作狀態后,主動申請加入社區志愿者隊伍,要為社區出一份力。
在郝帆的辦公桌抽屜里,至今仍保留著一個舊舊的筆記本,上面除了記錄著社區每天核酸的情況,其中一頁還單獨寫著幾個人的名字及聯系方式。他們都是在核酸檢測時,與社區工作者溝通后主動申請加入志愿者隊伍的。“社區工作者感動著居民,居民也在感動著我們。”郝帆感慨道。
“九龍社區屬新舊融合型社區,下一步,我們還要繼續深入居民中‘聊’。與老舊小區的居民聊聊違建拆除,與新小區的居民聊聊青年志愿者隊伍建設。”郝帆說。
亮點三
國際化社區建設 形成中外共融的和諧社區文化
作為國際交往的重要承載地,朝陽區的國際資源交融匯聚,外國駐京機構多、國際化公司團體多,居住在此的外國人也很多。為進一步提升國際化社區治理水平,朝陽區于2020年啟動國際化社區試點建設工作,不斷探索實踐國際化社區的發展方向、方法路徑、標準體系和政策措施,傾力打造“開放融合、服務完善、美麗和諧”的社區新生態。
地處北京CBD區域的八里莊街道華貿中心社區是典型的國際化社區。占地0.5平方公里的轄區內,有3家高檔酒店、20家世界500強企業和北京華聯(SKP)百貨有限公司,綜合性寫字樓、高檔公寓住宅樓與普通居民住宅樓等共存,光就業人數就達2萬多人。
如何把這個國際化、現代化、時尚化的社區管理好?華貿中心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劉東風帶領社區工作人員摸索出了一條行之有效的路。“我們堅持主動問需,每天安排兩名社區工作者深入居民區、商務區和商圈內,面對面地了解居民和企業的需求,并第一時間快速協調解決。在協商社區公共事務時,積極吸引外籍居民參與,聽取他們的意見建議,鼓勵他們為社區建設建言獻策。”劉東風介紹說。
為了幫助外籍人士更好地適應并融入在京生活,華貿中心社區成立了外籍人員服務站,組建了一支由社區工作者、樓門組長、民警等組成的外籍居民服務管理隊伍,并在社區服務站、警務工作站等開設雙語服務窗口,幫助外籍人員表達需求、獲取服務資源。
漫步在華貿中心社區內,記者發現了很多“小巧思”:區域內的導引牌、導視圖、標識牌等全部進行了雙語改造;社區公示欄里社區工作者的照片不再是嚴肅的工作照,而是活潑陽光的生活照;擺放在公寓門口的智能快遞柜,可實現一側放、對側取,智能范兒十足;愛心形狀的紅綠燈格外亮眼,吸引了不少年輕人前來打卡;為外賣小哥、快遞小哥專門建立的“暖心驛站”內,冰箱、微波爐、應急箱等應有盡有。
為了進一步營造高品質的文化環境,華貿中心社區還組織居民和企業開展了不少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活動,吸引居民和企業員工共同感受五彩繽紛的社區生活。“720平方米的社區服務站內,陰面的75平方米用于社區辦公,光線充足的房間分別打造成了議事空間、公益空間、創意空間、儲能空間,免費向居民和企業開放;寫字樓內600余平方米的安全庇護層,在不改變功能的前提下改造成了‘華貿悅空間’,不定期開展沙龍、閱讀會等活動。”劉東風告訴記者,中外居民過大年、社區運動會、中外家庭才藝展示等也都是社區內的常設活動,既能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又能增進中外居民的交流融合。
社區一年一度的山楂節又要開始了。“再過段日子,我們要組織居民和企業一起采摘山楂、制作糖葫蘆,讓大家都品嘗一下金秋的喜悅。”劉東風笑著說。
亮點四
社區成長伙伴計劃 解決社區治理疑難雜癥
近年來,由于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發展不平衡,加上部分社區基礎較差,各社區在治理中遇到了不少疑難雜癥。2019年,朝陽區啟動“社區成長伙伴計劃”,邀請理論專家、實踐專家、社會專業團隊、社區協調指導員等,為社區提供“一對一”“多對一”的專業化、系統化、陪伴式指導,幫助社區診斷破解治理難題,促進社區整體治理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其中,理論專家團隊由高校、研究機構人員組成,主要負責理論指導;實踐專家團隊由優秀社區書記、居委會主任組成,主要負責實際經驗傳授;社會專業團隊由專業社會組織組成,主要參與社區項目策劃、設計和實施。此外,朝陽區還從街鄉抽調50名科級及以上干部組成社區協調指導員團隊,負責相關事務的協調。
據朝陽區委社會工委區民政局社區建設科科長石立華介紹,“社區成長伙伴計劃”制訂了三年行動方案,2019年選取50個城鄉樣板社區,2020年擴展到100個社區,2021年已在全區540個社區進行全面推廣。
2021年,安貞街道安華里社區還將“社區成長伙伴計劃”推廣到了北京之外,分別與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北站社區、湖北省武漢市東湖生態旅游風景區東湖新城社區、貴州省貴陽市觀山湖區金元社區等結成跨區域、緊密型、常態化的伙伴關系。跨區域伙伴機制建立后,幾個社區伙伴不僅通過線上開展了“故鄉再造”“云學黨史”等活動,還舉辦了首屆“跨區域社區成長伙伴計劃”線下論壇,共商社區治理發展大計,針對如何促進青年居民參與社區治理、如何破解樓門內堆物堆料問題、如何管理好社區志愿者隊伍等社區治理難點問題建言獻策。
安華里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宋鵬程告訴記者,今年安貞街道以 “跨區域社區成長伙伴計劃”為基礎,以 “人才共育、資源共享、難題共解、機制共建、品牌共創”體系為核心,搭建起了跨區域社區“難題共解”直報點,與全國70余個優秀社區、10余位治理專家建立伙伴關系,“一對一”幫助社區解決治理難題。安貞街道的10個社區結合自身情況,分別提出了如何減少樓門小廣告、如何清理廢舊自行車、如何調動年輕志愿者積極性、如何面對物業缺失等社區治理難題,專家和同行“一對一”“手把手”為社區提供了有效解決方案。
“7月25日,我在直報點活動上向專家、學者提出了我們遇到的難題——‘如何形成社區自治隊伍管理長效機制,健全后疫情時代社區治理體系’,參加會議的專家學者和各社區同仁當場就從志愿者隊伍的宣傳招募、組織管理、培訓賦能、活動凝聚等方面,為我們提出了很多寶貴的意見和建議。”宋鵬程介紹說。
9月13日,安華里社區組織社區工作者召開“難題共解會”,鼓勵大家結合自己的崗位談想法、商對策。最終,大家達成共識,對原有的志愿者隊伍進行細化,重新組建支援隊伍、值守隊伍、勸導隊伍、幫扶隊伍、環保隊伍、文化隊伍,以解決疫情期間社區工作人員不足、卡口管控難、環境臟亂等問題。
“‘社區成長伙伴計劃’實施以來,我們在專家、學者和社區同仁的指導幫助下,先后開展了常態化疫情防控、貞美樓門治理、門店聯合會組建等工作,思路更清晰了、知識更豐富了,還學習到了更多的工作方法,受益匪淺。”宋鵬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