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上峰 譚 艷
黨的十八大以來,湖南省株洲市民政局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切實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層社會治理、基本社會服務等職責,在全市“培育制造名城、建設幸福株洲”中彰顯了民政作為。
堅持提標擴面 用心答好民生卷
聚焦脫貧攻堅。株洲市壓實社會救助兜底脫貧工作責任,建立救助幫扶長效機制,4萬余人通過社會救助兜底保障實現脫貧,占全市脫貧人口總數的四分之一。建立健全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機制,及時將已脫貧人口、脫貧不穩定人口、邊緣易致貧人口和突發嚴重困難人口中符合條件的3.63萬名對象納入低保,切實鞏固拓展好民政領域脫貧攻堅成果,有效助力鄉村振興。
聚焦特殊群體。株洲市按照普惠原則為80歲以上高齡老人發放生活補貼,將百歲老人長壽保健補助提高到每月500元。社會散居和機構養育孤兒月生活費從2012年每人每月600元、800元提高到2022年每人每月1085元、1506元。自2020年起,實行事實無人撫養兒童保障政策,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城鄉低保家庭及納入特困人員供養范圍中的事實無人撫養兒童保障標準為每人每月不低于950元,其他事實無人撫養兒童每人每月不低于475元。實施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制度,城區為每人每月100元,縣市為每人每月80元。常態化開展“寒冬送溫暖”“夏季送清涼”“救助開放日”等活動,年均救助流浪乞討人員1萬余人次。
聚焦群眾關切。株洲市建立健全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逐年提高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供養標準,切實加大關愛幫扶力度。城市低保標準從2012年每人每月370元提高到2022年每人每月625元,農村低保標準從2012年每人每年297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6207元;城鄉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標準分別達到每人每年9750元、8069元;分散供養特困人員實現100%委托照料,有集中供養需求的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員實現100%集中供養。
堅持提檔增效 用情答優治理卷
創新村居基層組織自治。株洲市委、市政府出臺《關于加強和完善城鄉社區治理的實施意見》,配套制定社區工作者隊伍職業化建設等7個文件,形成社區治理“1+7”政策體系。創新基層治理路徑,開展民政(善治)示范村創建,制作“我的議事我的堂”等系列節目,在基層引發強烈反響。社區服務用房面積提升到812平方米,較2012年增加了近3倍。
改革完善社會組織管理。株洲市下發《關于改革社會組織管理制度促進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的實施意見》,建立健全市級聯席會議制度和領導小組,社會組織黨建“兩個覆蓋”質效進一步提升,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鉤率達100%。積極引導社會組織參與抗洪救災、疫情防控、鄉村振興等,累計開展各類活動1200余場次,捐贈款物價值2300萬余元,服務群眾60萬人次。
用好用活行政區劃資源。株洲市優化和調整鄉鎮行政區劃,鄉鎮街道村居設置更加合理,基層組織工作質效全面提升,全市鄉鎮由101個合并為68個,建制村由1561個合并為1020個。
推進慈善和社工事業發展。株洲市全面實行“禾計劃”,加強社工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全市登記注冊社工機構71家,社會工作人才總量從2012年的1500多人提升到2022年的7500余人,鄉鎮(街道)社會工作服務站實現全覆蓋,形成了蘆淞區“全科+專科”、荷塘區“友鄰幫”等一批特色社工服務模式。全市注冊志愿者達65萬名,年均開展志愿服務活動3000余場次,服務市民8萬余人次。積極組織開展“中華慈善日”“99公益日”“迎新春送溫暖”等慈善公益活動,營造人人參與慈善獻愛心的濃厚氛圍。
堅持提質升級 用力答實服務卷
完善養老服務體系。株洲市以獲批全國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城市為契機,探索推進“農村養老”和“家門口養老”,著力構建“15分鐘養老服務圈”,全力打造“沒有圍墻的養老院”,養老服務床位從2012年的8100張提升到2022年的3.03萬張。“一庫一平臺一熱線一超市一頻道”智慧養老格局初步構建,“互聯網+養老服務”惠及40萬余居家老人。2019年,株洲市獲評全國智慧健康養老示范基地。
打造殯葬改革特色。株洲市采取“減、免、限、補”四項舉措,切實降低殯葬服務費用,全市殯葬花費和墓地費用總體降幅38.15%,惠及群眾4萬余人。深入開展殯葬領域聯合執法,專項整治搭棚治喪、違規收費等突出問題。推行黨員干部帶頭火化和生態節地安葬,綠色殯葬、生態殯葬、文明殯葬理念深入人心。
形成婚姻登記品牌。株洲市提高婚姻登記規范化水平,全市有6家3A級婚姻登記管理機構。2022年6月1日,全市婚姻登記在實現內地居民婚姻登記“全市通辦”的基礎上實現“全省通辦”,為廣大群眾提供更加便捷的登記服務。推出“婚姻第一課”、“倡文明節儉婚俗”集體頒證、婚姻登記與婚前醫學檢查“一站式”辦理、網上預約等服務,人民群眾的幸福感不斷提升。
(黃上峰系湖南省株洲市民政局黨組書記,譚艷系湖南省株洲市民政局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