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伍 欣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南通市常青樂齡老年護理院護理員李楠楠,是一名扎根養老服務行業一線11年的90后。從2018年當選全國人大代表以來,她一直關注養老服務事業高質量發展,每年兩會都會提出關于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的建議。今年她再次當選新一屆全國人大代表,李楠楠繼續關注推動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話題,并帶來了關于解決好醫養結合養老機構醫護人員職稱的建議。
出臺醫養結合機構醫護人員職稱政策
經過長期調研,李楠楠發現阻礙養老機構發展、制約養老服務提升的一大問題是人才短缺,特別是醫養結合養老機構招人難、留人難。她說:“目前,針對養老機構醫護人員短缺問題的社會支持還不夠,養老機構醫護人員職稱晉升通道不暢、工資薪酬偏低,普遍容易產生職業倦怠感,需要完善政策來解決醫養結合難點堵點問題,避免人才流失和斷層。”
《“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提出,到2025年,養老機構普遍具備醫養結合能力。李楠楠表示,有關醫養結合管理體制還不夠完善,特別是專業化的人才隊伍建設缺乏有力的政策保障。她建議出臺專門的政策文件,就醫養結合養老機構醫護人員職稱評定、薪酬待遇、職業發展等內容進行規定,從頂層設計上加強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
李楠楠建議,打通醫養結合養老機構醫護人員職業晉升通道,新增醫養結合養老機構醫護人員職稱評審專業目錄,科學制定符合醫養結合養老機構醫護人員的職稱評審標準,設立體現職業道德、專業能力、技術水平、公共服務等多維度的評價指標。同時,完善醫護專業技術人員薪酬激勵機制,提高養老服務從業人員工資福利待遇,以此激勵醫養結合養老機構專業技術人員持續學習,不斷提高專業水平和服務質量,滿足日益增長的養老服務需求。
多種方式提升養老服務質量
目前,全國各地普遍缺乏養老護理員,養老護理員年齡也普遍偏大。據了解,江蘇省養老護理員隊伍總數穩定在5萬人左右,其中只有約30%的人通過了養老護理員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全省失能老年人總數約為135萬人,養老護理人才缺口超過12萬人。
李楠楠認為,提升養老服務質量需要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構建和完善養老護理人才政策支撐體系,吸引年輕人投身養老護理工作。
此外,李楠楠還建議,可以通過“傳幫帶”來提升養老服務的整體水平,借鑒支教、支農、精準扶貧等經驗,讓各市公立三級以上醫養結合養老機構的高技能人才到市民營三級養老機構進行傳幫帶,再逐個指導市二級、一級養老機構以及區縣養老機構、鄉鎮養老機構等,從而提升基層養老機構的專業化服務水平。
李楠楠介紹,在提升養老服務質量方面,南通市進行了一些探索。2017年,南通市開始針對參加長期護理保險的老人開展“鏈式”養老上門服務。來自專業養老機構的醫護人員和養老護理員等上門為老人測血壓、測血糖、洗澡,開展肢體按摩、機能訓練、護理等服務。專業的養老機構“走出去”提供上門服務,提升了居家養老服務水平。
目前,南通市通過發展社區嵌入式護理機構、日間照料中心、社區養老服務站,以及推進“鏈式”養老服務,打造完善了“15分鐘養老服務圈”,養老服務更便捷、更高效。
對于農村養老服務存在的短板,李楠楠認為,農村目前存在“空心村”現象,不少老人跟隨子女養老,需要推進異地養老服務政策,并做好相關政策和服務銜接,讓這些異地養老的老人也能享受到專業化的服務。
為養老服務事業貢獻力量
南通市常青樂齡老年護理院于2011年開業,是該市首家民辦的醫養結合護理院。2012年,李楠楠來到護理院工作。11年過去了,和她同批進來的同事陸續離職,就她一個人堅守了下來。李楠楠熱愛養老事業,立志要扎根養老服務行業,為老人提供更好的服務。
“我們都會有變老的一天,善待老年人就是善待自己。”李楠楠對養老事業發展充滿信心,她認為養老事業是服務“夕陽紅”的朝陽事業,發展會越來越好。“我剛進護理院時,院里幾乎都是退休護士。這幾年,護理院來了一些剛畢業的年輕人,工作人員年齡結構有所改善,專業性和收入也有提高。目前,護理院有各類工作人員100余人,院里收住的老人約200位,90%是失能失智老人。”
李楠楠希望用自己的耐心和熱情服務好老年人,通過奮斗和努力詮釋90后的擔當,用行動踐行“南丁格爾精神”。她說:“我覺得我們這一代人生活的時代特別好,‘奮斗’二字永不褪色,我工作在養老事業的一線,希望能練就更強的本領,做養老行業新型人才,帶動更多的人加入進來。”
李楠楠表示,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在新的5年任期內,會繼續為養老服務事業高質量發展發聲,廣泛收集社情民意,讓更多的人關注關心養老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