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穎
按照國際經驗,從建筑學的角度,當65歲以上老年人占總人口的7%時,關注的重點是養老設施與養老住宅的建設;當該比例達到14%時,關注的重點就應轉移至普通住宅的適老化改造,旨在為老人營造一個安全、便利、舒適的居家生活空間。
當前我國住宅的適老化改造主要集中在交通及衛浴空間的無障礙化方面,具體措施包括:增設坡道、加裝電梯、拓寬走廊與門洞尺寸、安裝扶手、地面防滑等等。對數量持續增加的獨居、空巢、失能、重殘等特殊困難老人來說,還有必要采取更進一步的改造思路和具體措施。
新技術開發應用。在老人家中增設門磁、煙感、醫療呼救等意外報警系統,當老人發生意外時,可以及時通知相關人員從而展開快速救援。
對于失能、重殘等老人,通過安裝界面友好的智能控制設備,讓老年人更輕松地調節照明、溫度等家庭環境。
自動升降床、自動沐浴器等適老化生活設備可有效提高老人生活品質,減輕家屬或照護人員負擔,宜進一步推廣使用,政府可酌情出臺政策,以擴大這些設備的租賃業務。
對于衛浴空間不足、墻體承重能力低的老人住宅,由于輪椅使用困難、墻體難以支撐扶手等原因,常規改造措施難以應用。為此應鼓勵衛生間折疊門、自立型扶手等新技術新設備的研發。
對于身心機能低下的特困老人,適老化改造的重點之一是有效提升室內環境。例如,適當提高室內照明度(尤其是走廊與樓梯)能顯著降低視力低下老人的事故風險。而對于患有關節炎或因手腳殘疾導致靈活性差的特困老人,宜用容易操作的杠桿把手取代傳統的門把手,另外還可考慮降低廚房臺面以方便坐輪椅的老人使用。
促進鄰里互助。在經濟速度放緩、養老成本上升、家庭照護減少的今天,促進鄰里互助的適老化改造顯得越來越重要。為此,各住宅樓的底層可考慮增加一些促進社交與互助的公共區域,另外最好增設一定面積的公共廚房與就餐空間。通過美食制作與共享等集體活動,有助于鄰里間形成緊密聯系又充滿歸屬感的生活共同體。
社區與城市更新。為了幫助特困老人實現生活的正常化,除住宅外,適老化改造還有必要進一步推廣到社區與城市更新的層面。社區養老服務設施以及相關生活設施宜在就近的商業服務網點周邊集中設置,以方便特困老人外出購物并參與社會生活。另外,各服務中心之間可通過快捷公共交通連接,這樣不僅方便老人出行,也能降低上門照護的成本。
總之,居家養老符合當今大多數老年人的心愿,然而適老化改造仍有一定難度,為此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的通力合作。
(作者系東南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