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民政部培訓中心)黨委書記 鄒文開
黨的二十大報告將“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列為專章,并作出戰略部署,明確了科教興國戰略在新時代的科學內涵和使命任務,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新時代新征程的歷史方位作出的重要政治論斷,是對建設教育強國、強國崛起規律的深刻洞察和把握,是對教育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的基礎性、戰略性作用的強調與期望。
充分認識教育支撐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意義
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歸根結底靠人才。教育支撐人才成長,人才支撐創新,創新服務于國家經濟建設和綜合國力提升。
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人才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視。我們對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對科學知識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烈”。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各行各業需要大批高質量的拔尖創新人才。高校作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主陣地,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努力培養堅決擁護黨的領導、擁護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的有用人才。用國際一流的科研教育體系和中國特色的實踐教育體系,厚植培育拔尖創新人才的土壤,實現拔尖創新人才在高等教育階段開花結果,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撐。
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創新支撐。十年來,高校獲得了60%以上的國家科技三大獎勵,承擔了全國60%以上的基礎研究、80%以上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作為科技創新主力軍的作用日益彰顯。高校作為基礎研究的主陣地、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緊緊圍繞國家戰略的核心關鍵、國家發展的瓶頸制約、國家安全的重大挑戰,堅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勇于攻克關鍵核心技術,不斷強化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努力實現更多“從無到有”“從有到強”的突破成果。
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服務支撐。十年來,高校累計輸送大中專院校畢業生1.2億人,規模位居世界第一,現代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新增從業人員有70%以上來自職業院校,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保障。高等教育應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變化,優化升級學科專業結構和布局,圍繞產業鏈匹配部署創新鏈、專業鏈和人才鏈,實現高等教育與產業脈搏“同頻共振”。不斷強化高質量科技供給和高水平科技賦能,打通基礎研究、應用開發與產業發展鏈條,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產生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不斷提升高等教育服務創新發展的能力。
深刻理解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的科學內涵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快建設教育強國”“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新要求,深刻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對教育的關心重視一以貫之。
加快建設教育強國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十年來,我國教育取得重大成就的根本在于堅持黨的領導。加快推進教育強國建設,必須堅持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心懷“國之大者”,肩負起歷史責任,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加快建設教育強國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十年來,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83萬余名學子走出貧困地區,高等教育毛入學率57.8%,提高了27.8個百分點。通過建設普惠性學前教育體系、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創建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健全完善特殊教育體系、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等實踐,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推進教育公平,是推進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更高水平、更高質量的教育,是新時代加快建設教育強國建設的重要使命,也是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根本立場。
加快建設教育強國必須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十年來,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GDP比例始終保持在4%以上,不斷使教育同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要求相適應、同人民群眾期待相契合、同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理解教育優先發展的時代性特征,就要牢牢把握“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肩負“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時代使命。黨的十九大報告將“堅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列入“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章節。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對教育、科技、人才作出“三位一體”統籌安排、一體部署。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才能更加有效地應對新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挑戰,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
準確把握建設民政職業教育體系的時代要求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民政職業教育體系是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快建設現代民政職業教育體系,是新時代新征程上提高民政人才培養質量的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
民政事業發展需要。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勵共同奮斗創造美好生活,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緊緊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扎實推進共同富裕,都需要人才支撐。我們要圍繞基本民生保障、基層社會治理、基本社會服務三大領域和國家急需的民生領域培養人才,建設以基層社會治理為基礎,養老服務為核心,兒童服務發展、康復輔助技術、殯葬事務管理、家政服務為特色的專業體系,為民生民政領域培養更多更高水平技術技能人才。
行業產業發展需要。辦好民政職業教育要以類型教育為基點,牢牢把握服務民政事業、產業、企業發展,促進就業的辦學方向。十年來,中高職學校累計培養畢業生7900余萬人,職業教育類型特色更加鮮明,人才培養水平不斷提高,對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支撐區域主導產業的貢獻度不斷提高,對行業、產業、企業的助推器作用不斷凸顯。
職業教育發展需要。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深刻揭示了職業教育的獨特作用和本質屬性,有力提振了社會對職業教育發展前景的信心。目前,全國民政中職學校僅6所,專科層次的民政職業學校僅5所,尚無本科層次的民政職業學校。需要加快建設結構合理、定位清晰的現代民政職業教育體系,實現民政職業中等教育、專科層次職業高等教育、本科層次職業高等教育自下而上無縫銜接,系統化培養民政領域高層次、應用型、技能型人才。
切實履行民政職業教育的職責使命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如何回應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要求,助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教育必須要回答好的問題。
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必須堅持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根本指導地位,堅決貫徹落實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切實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民政技能人才、民政拔尖人才、民政創新人才,增強民政職業教育服務民政事業創新發展能力。努力把學院辦成一所民政領域特色鮮明、行業領先、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示范性本科層次職業院校,成為“技能中國行動”進程中的新標桿、“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的新支撐、新時代民生民政事業發展的新標志。
大力推進民政領域科學研究。通過加強資源集成、平臺建設、跨學科協同、成果轉化、人才及制度保障等措施,將學院建設成為民生民政教育研究的引領者,打造成為全國民政領域數字教學資源中心、民政政策理論研究中心、民政科技創新中心以及民生福祉產業發展促進中心。升級養老專業國家級教學資源庫建設,高質量建成社工專業國家級教學資源庫,構建全國民政領域的數字教學資源中心。全面深化科研體制機制改革,加強資金、制度保障,激發科研人員活力。
扎實推進民政干部教育培訓。適應新時代民政工作的新要求,創新發展理念,建設民政人才“育培評”一體化戰略體系。以“四有”標準塑造教師標桿,打造德技雙馨、創新協作、結構合理的民政特色“雙師型”師資隊伍,踐行教書育人、教育培訓的使命。建設民政技術技能人才特色精品培訓項目,建立核心培訓課程體系和高標準管理體系,打造民政部機關和直屬單位黨員干部培訓核心基地,提升新時代民政黨員干部的素質能力。建立高水平民政人才評價標準體系,開展全國性民政職業技能大賽,拓展世界職業技能大賽民政職業技能項目,推動民政職業技能評價國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