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周冉冉
地名,是張繼夜聽鐘聲的姑蘇城,是王安石泊船觀景的瓜洲……地名,是歷史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是寫在大地上的歷史。12月8日,江蘇省民政廳聯合住建廳、交通廳、水利廳、方志辦等部門,發布江蘇省首批省級地名文化遺產名單,200個熠熠生輝的地名入選。
建立地名文化遺產名單
筑牢保護根基
江蘇首批省級地名文化遺產以古城、古鎮、古村落三類地名為評定范圍,評選出了金陵、建康、姑蘇、沛縣等50個古城地名,淳溪、梅里、楓橋等79個古鎮地名,前楊柳村、花神廟、草堰等71個古村落地名。
以南京市為例,古村落地名中,能仁里、七家灣、花神廟、黃龍峴都是本地人十分熟悉的地方。人們走在數百年乃至數千年歷史文化傳承的道路上,名字耳熟能詳,有的還住在以此命名的小區里。地名,成為人們可知可感的歷史文化“活化石”。
2021年年底,江蘇省民政廳聯合六部門制定《江蘇省地名文化遺產評定辦法(試行)》,以古城、古鎮、古村落三類地名為評定范圍,開展全省首批省、市、縣三級地名文化遺產評定工作。各地共評出市級地名文化遺產448個、縣級地名文化遺產819個,并從中評選出200個省級地名文化遺產,完善地名信息數據庫,努力做到不漏一個地名文化遺產,打牢地名保護活化使用的根基。
江蘇省民政廳副廳長趙庭樸表示,傳承弘揚地名文化是擴大地名文化影響力、賡續中華歷史文脈、提升中華文化自信的重要舉措。江蘇開展首批省級地名文化遺產評定,有助于彰顯城市個性,更好地保護地名文化,提升城鄉文化辨識度,凝聚居民認同感和向心力。
據省民政廳區劃地名處處長孫燕介紹,此次首批省級地名文化遺產名單發布后,各地將開展系列宣傳保護行動,通過編制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設立地名文化遺產碑牌、拍攝微視頻等形式,不斷提升地名文化遺產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發揮地名文化遺產在弘揚傳統文化、推動文化自信等方面的作用。
采取數字化手段
全方位建立地名文化保護機制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劉禹錫的一首《烏衣巷》傳唱千年,記錄下南京秦淮河畔朱雀橋、烏衣巷的滄桑變化,也為老地名文化傳承留下寶貴財富。
對具有重要傳承保護價值的歷史地名,江蘇省正在進行數字化保護,建立數據庫。全省各設區市、縣(市、區)均已建立本級歷史地名保護名錄,共收錄歷史地名1.3萬多條。結合地名文化遺產評定,各地積極為歷史地名設立碑牌,全省已為古鎮、古村、古街巷、歷史文化街區等立牌2000多塊,包括“烏衣巷”“青果巷”“山塘街”“西津渡”等歷史悠久、聞名中外的老地名,用濃縮的筆墨向人們展示老地名的位置、文化內涵、歷史遺存等信息。
“何似姑蘇詩太守,吟詠相繼有三人。”唐代詩人白居易在《送劉郎中赴任蘇州》中吟唱的“姑蘇”,如今以古城地名身份與蘇州居民相伴。湖熟此次也作為省級古城地名入選,湖熟文化距今已有4000年至5000年歷史,是寧鎮地區乃至長江中下游地區古代文明的代表。
據介紹,目前,江蘇保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3座、中國歷史文化名鎮31個、中國歷史文化街區5片。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施城市更新行動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防止大拆大建,不破壞老城區傳統格局和街巷肌理,不隨意遷移、拆除歷史建筑和具有保護價值的老建筑。江蘇通過保護老地名的物質空間載體,進而實現對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有力支撐。
活化使用地名
用好世代相傳的寶藏
“活化使用是最好的保護方式,評定地名文化遺產只是第一步,如何用好地名這一世代相傳的寶藏,并放大遺產的現代價值,是弘揚地名文化的又一道考題。” 趙庭樸表示。
為了用好、用活地名文化,江蘇省各地結合城市“軟更新”行動重啟老地名,活化運用了一批社會影響大、歷史文化內涵深、傳承價值高的老地名。結合道路、橋梁新建和改擴建,南京等地深挖當地的地理、歷史和人文,就地啟用了“大勝關”“黃天蕩”等老地名。鎮江市在原址或就近恢復使用“孟家灣”“三里崗”等一批曾經消失的老地名,讓老地名實體空間“活”起來。常州、淮安等地將“重啟”老地名超前置入規劃階段,從源頭把好關,在新生地名中優先考慮復活使用老地名。近兩年,全省共活化使用老地名800多個。
同時,江蘇省還積極整合各方力量,為地名的世代相傳注入新的活力與動力。
在建黨100周年之際,省民政廳牽頭五部門開展了征集宣傳全省首批100個紅色地名活動,今年又征集宣傳了第二批100個紅色地名,不斷提升全社會傳承革命文化、賡續紅色血脈的政治自覺和行動自覺。
今年民政部確定70個縣(市、區)為全國“深化鄉村地名服務,點亮美好家園”試點地區,江蘇有南京市江寧區、溧陽市、蘇州市吳中區和淮安市淮安區入選。相關負責人表示,當地優秀文旅資源和特色農產品將隨著地名文化的傳播得以進一步推廣。
此次入選省級地名文化遺產名單的古鎮地名十二圩,地處儀征東南,南濱長江,北枕儀揚運河,從古老的地名中人們能感知到歷史真味。近幾年,當地深挖十二圩歷史價值,恢復并建設特色歷史文化街區,建設7個微博物館,激活帶動了當地旅游產業的發展。
據悉,明年江蘇還將陸續啟動其他類別地名文化遺產評定,逐步建立省、市、縣三級地名文化遺產名錄和數據庫。同時,省民政廳將會同文旅部門,將符合條件的地名文化遺產依法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范圍。民政部門將常態化更新國家地名信息庫和省區劃地名信息系統數據,打造區劃地名“云”博物館;推進各地實現“互聯網+地名”等服務方式,向社會公眾提供更加方便快捷、多樣化的標準地名信息服務,讓地名文化這塊“活化石”煥發出時代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