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冰潔
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開展聯合勸募已有10年,是較早開展這項工作的社會組織之一。本文以其開展聯合勸募的10年實踐為例,探究聯合勸募對公益慈善事業發展的推動作用。
破題:為小微社會組織發展提供支持
2013年,一些由罕見病群體及其家屬成立的小微社會組織向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求助。國內聯合勸募微瀾初起。
“這些組織大都規模較小,且普遍面臨生存困境。”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副秘書長王伏虎回憶說,當時一些罕見病患者以成立組織的形式抱團取暖,希望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和社會關注。但這些組織沒有公募資格,缺乏可持續發展和運作項目的資金,迫切希望獲得公募基金會的支持。
考慮到罕見病患者和這類組織的需求,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經過反復論證,最終下定決心,以聯合勸募的形式給予支持,幫助小微社會組織解決實際困難。
這是一個開先河的大膽嘗試。“當時這種合作模式處于探索階段,基金會也是摸著石頭過河。”王伏虎說,為了確保安全規范,基金會專門成立了聯合勸募評審委員會。
北京東方絲雨漸凍人罕見病關愛中心是首批合作伙伴之一。這家機構成立于2013年年底,次年在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的支持下設立了漸凍人勸募基金(后更名為漸凍人基金),開展聯合勸募。
“當時公募資源非常稀缺。”該中心理事長王金環告訴記者,基金成立后,中心陸續發起了漸凍人百萬呼吸工程、為漸凍人生命續航、漸凍人照護者課堂等項目,為漸凍癥患者提供呼吸支持、康復護理培訓等服務。
王金環認為:“小微社會組織數量龐大,每家組織服務于特定人群,致力于解決某個社會痛點或難點問題。聯合勸募將這些點連起來,是解決社會問題的很好方式。”
在合作伙伴的共同努力下,基金成立當年便募款97.8萬元。
賦能:全面支持不具有公募資格的小微社會組織
2016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施行,其中規定:“不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組織或者個人基于慈善目的,可以與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合作,由該慈善組織開展公開募捐并管理募得款物。”聯合勸募有了法律依據,迎來重大發展契機。
次年,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制定了聯合勸募管理辦法,明確提出通過實施梧桐成長計劃,與不具有公募資格的小微社會組織開展聯合勸募。
同一時期,多家全國性基金會陸續制定聯合勸募管理辦法,完善或啟動聯合勸募工作,這與2015年騰訊公益主導發起“99公益日”、2016年首批慈善組織互聯網募捐信息平臺發布等成功并軌。聯合勸募在互聯網公益和依法行善的雙重加持下,進入快速發展期。
實踐推進中,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發現,對于聯合勸募工作來說,小微社會組織的能力建設是關鍵。
“只有提高這些小微社會組織的能力,才能確保募捐項目的高質量執行,使項目對象真正受益。”王伏虎說。
2017年起,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聯合地方樞紐型社會組織,全面賦能地方性社會組織,從平臺支持、內部治理、財務管理等多個方面,開展系統培訓,并在全國10個城市開展梧桐宣講活動。當年“99公益日”期間,來自全國25個省份的320家社會組織參與了梧桐成長計劃,408個項目總募款額達3600余萬元,比2016年同期增長256.31%。
這一年“99公益日”期間聯合勸募的盛況給王伏虎留下了深刻印象。“當時多家全國性基金會搶著和小微社會組織合作。‘騰訊公益’網絡募捐平臺后臺剛發布一個公益項目,就有多家基金會認領。”王伏虎回憶,不僅騰訊公益出臺配捐政策,很多全國性基金會也發布激勵政策,在整體向好的形勢中,眾多地方性小微社會組織開始試水聯合勸募。
能力提升了,工作經費也是大問題。2018年起,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每年拿出500萬元,為地方性社會組織提供工作經費支持。王伏虎說:“聯合勸募的款項是用來做項目的,但組織本身的運營發展需要成本。沒有工作經費、留不住人,很多小微社會組織無法發展壯大。”
重慶市九龍坡區基石社會工作服務中心是一家樞紐型社會組織,2017年成立,當年便申請加入了梧桐成長計劃。在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的幫助下,該中心在重慶開展培訓活動,持續為梧桐成長計劃招募合作伙伴。
蓄力:培養更多高質量社會組織
在梧桐成長計劃開展過程中,一批有意愿、有能力做好公益項目的地方性社會組織涌現出來。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認識到,這些組織對于提升地方公益慈善整體水平、改善公益生態,有著重要意義。
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嘗試采用募用分離的方式,與地方性社會組織開展深度合作,培養其成為基金會品牌項目的落地執行機構或自主設計符合當地需求的公益項目。基金會負責慈善資源的募集和管理,然后分配給有服務專長的地方性社會組織。前者致力于輸出資源經驗,系統支持社會組織發展;后者致力于實施項目,對資金的使用享有高度自主權。
用王伏虎的話來說,這種合作模式“一舉多得”:基金會的觸角更多更廣,可以下沉到更多縣域開展項目,而且大幅節省人力成本;地方性社會組織獲得全國性基金會的支持,提升了機構的社會認可度及項目執行力;優秀的公益組織和公益項目的增加,顯著提升了地方公益慈善整體水平,可以為群眾提供更多更專業的公益慈善服務。
在抗擊疫情、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救災救援等工作中,這種合作機制作用顯著。以鄉村振興工作為例,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與江西遂川志愿者協會合作開展“留守兒童亮燈工程”,不僅照亮了留守兒童的放學路,提高了當地百姓的夜間出行安全,也提升了協會的項目運作能力,成為協會發展的“造血”項目。自2021年上線騰訊公益,該項目共募集到65萬多元善款,為遂川縣10個偏遠山村安裝路燈。
“目前已經有兩家全國性基金會關注到這個項目,正在推進后續合作。”遂川志愿者協會會長胡曉鵬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