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翟 倩 通訊員 楊加美
近日,在云南省保山市隆陽區救助管理站,喜訊頻頻傳出:離家10余年的梁某終于與親人見了面,在隆陽區落戶安置6年的張某也順利找到了親人。
杳無音信10余年 一朝團圓喜相逢
11月25日下午6點,隆陽區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到溢洋大酒店門口接兩位來自廣西的客人,他們既不是前來求助的流浪乞討人員,也不是前來辦事的人員,而是專程來接梁某的。
一見到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員,兩位客人就迫不及待地問出一連串的問題:“他身體怎么樣?”“他不會說話,有沒有被欺負?”“10多年來都在保山嗎?你們是怎么找到他的?”
事情要回溯到今年9月29日,當天下午4點多,救助管理站在開展街面主動巡查救助時,在一處拆遷的廢棄屋內發現了梁某,由于梁某不會說話,問不出任何情況,工作人員便請求派出所民警協助開展人臉識別,并很順利地找到了他位于廣西玉林的家人。經詢問得知,梁某今年33歲,已經離家10余年,家里人在附近發過傳單、在今日頭條發布過尋親啟事,可始終沒有結果。“我們以為這輩子見不到了,沒想到還能找到,如同做夢一般,也不知道他還記不記得我?”得知他在保山后,梁某的哥哥激動地說。
聯系好梁某的家人后,救助管理站按程序做著護送梁某返鄉的計劃,可當天晚上卻發生了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半夜12點多,梁某不睡覺,在走廊里到處亂竄、亂敲打,為了安撫他的情緒,值班人員守護了他一夜,第二天一大早將其送至民政精神病醫院。經醫生鑒定,梁某患有精神障礙,需要住院治療,送返工作也就此停滯。
經過一段時間的診治,梁某的精神逐漸好轉,符合送返條件,救助管理站再次與其家人溝通,“還是我們去接吧,這么多年不見了,我們想早點見到他。”梁某的哥哥說。
“如今他在站內一切都好,吃住都有人照顧,不用擔心。”在回救助管理站的路上,工作人員對梁某家人有問必答,他們明白這些問題的背后其實是抑制不住的緊張與激動。
當梁某的哥哥踏進大門走向正在吃飯的梁某時,梁某似乎有所感應,抬起頭看了一眼,便迅速丟下碗筷,撲了上來,眼淚嘩嘩地流著,嘴里還不停地咿咿啊啊。看到眼前的一幕,工作人員也忍不住流出了欣慰、感動的淚水。
梁某哥哥表示,他們一家特別感謝隆陽區救助管理站全體人員,并特意制作了一面寫有“熱心救助 情暖人間”的錦旗送給救助管理站,以表感謝。
“站長,今天我們到家了,你們這段時間對我弟弟的精心照顧,我們全家非常感謝,你們這種助人為樂的精神會傳承下去的。”11月30日,剛剛到家的梁某哥哥給救助管理站負責人發來感謝信息,一問一答間,站里還提醒他們幫梁某申請低保等相關政策保障。
落戶安置6年后 柳暗花明又一村
11月24日一大早,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一臉興奮,大聲嚷道:“找到了,找到了,我找到張某的家人了。”深深吸了口氣,抹抹眼角激動的淚水,她感慨地說:“6年了,他終于可以回家了。”
工作人員口中的張某,今年45歲。“救助他時,可費了不少力氣。”救助管理站負責人說。
2016年11月的一個深夜,派出所民警在夜間巡邏時發現一名男子正用手中利器瘋狂地敲打某銀行的ATM機,上前制止并在詢問中,民警發現,該男子情緒激動、神情恍惚、胡言亂語,身份信息也無法核實,隨后民警將其護送至隆陽區救助管理站。
值班人員問清緣由后,立即與民警一同將該男子送至第三人民醫院進行救治。
治療期間,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多次到醫院看望、核實其身份信息,但他僅能說出自己叫張某,哪里人、親人姓名等都無法表達。在人臉識別、發布尋親啟事均沒得到有效信息后,救助管理站將出院后的張某落戶安置于潞江鎮石梯敬老院。
雖已經落戶安置,但救助管理站并沒有放棄為張某尋找回家的路,每周都到石梯敬老院跟張某聊天、談心,希望能有一天得到有用信息。
11月23日,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照例來到石梯敬老院。“你叫什么名字?”“張某。”“你是哪里人?”“廣東。”“廣東哪里的?”“惠州。”“你爸爸叫什么名字?”“不記得。”“媽媽叫什么名字?”“不記得。”“有兄弟姐妹嗎?”“不記得了。”也許是張某心情好,也許是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的默默關愛感動了他,說不清道不明,但他說出的“廣東、惠州”幾個字已經把工作人員樂壞了。
回到站里,工作人員立刻將張某的照片、視頻,發送給廣東省中山市救助管理站,請求在廣東省惠州市范圍內幫助查找核實。經過中山站工作人員認真細致地查找核實,最終確定了張某的身份信息。
原來,張某是惠州市博羅縣人,2014年因走失多年戶口被注銷,沒想到2016年,在保山被隆陽區救助管理站救助。如今,他的父母均已不在人世。“我們跟村里聯系好了,等疫情緩解后,護送他返鄉,給他恢復戶口,申請社會救助等政策,希望他回家后日子能越過越好。”救助管理站負責人說。
“讓每一位流浪乞討人員都能回歸家庭、回歸社會”是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的期盼。近年來,隆陽區救助管理站聚焦站內照料服務,加大尋親力度,建立并落實長期滯留人員落戶安置政策,利用區、鄉鎮(街道)、村(社區)民政經辦人員構建三級網絡救助體系,推進源頭治理,切實保障流浪乞討人員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今年,我們救助了205名流浪乞討人員,其中提供返鄉車票116人,護送返鄉73人,落戶安置3人,司法帶離2人,親屬接回10人,現住院治療1人。協助鄉鎮(街道)為2名流浪在外多年返鄉的受助人員辦理戶口,申請民政救助。我們盼望通過努力,讓每一位流浪乞討人員都能回家開啟新的生活。”隆陽區救助管理站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