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社會事務司司長 王金華
黨的二十大為中國未來發展擘畫了宏偉藍圖,習近平總書記在報告中提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式現代化的提出和推進,既是對我們黨百年歷史經驗的科學總結,也是我國未來發展的行動指南。我們必須全面理解和準確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核心要義、本質要求、科學內涵、重大原則,謀劃好自身工作,以實際行動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貢獻,寫好“中國式現代化”這篇“大文章”。
聚焦人的現代化,全面加強黨對社會事務工作的領導。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這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和首要特征。社會事務領域的各項工作都是面向人民群眾的,既有面向所有群眾的婚姻、殯葬工作,也有面向特殊困難群眾的殘疾人福利、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等工作。實現現代化,最難的是人的現代化。我國十四億多人口整體邁進現代化,人口規模超過現有發達國家人口的總和,其艱巨性和復雜性可想而知,這將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因此,我們謀劃和推進社會事務工作,必須立足中國國情,緊密聯系實際,既不好高騖遠,也不因循守舊。同時,保持歷史耐心,堅持穩中求進、循序漸進、持續推進,周密審慎地選擇發展途徑和推進方式。有三個環節是至關重要的:一是黨的領導,這是團結群眾、凝聚人心的關鍵環節,也是萬眾一心推進現代化建設、做好社會事務工作的政治前提。在社會事務領域,應繼續發揮好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和康復輔助器具產業兩個部際聯席會議協調機制作用,造福殘疾人等特殊困難群體,推動把殯葬工作、婚姻管理納入各級黨委和政府視野,充分發揮各級黨組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政治優勢。二是群眾需求,這是加快現代化建設、做好社會事務工作的原動力,也是我們堅持社會主義制度、人民至上的本質要求。在社會事務領域,必須建立以群眾需求為導向的決策機制,急群眾之所急、想群眾之所想,盡力而為、量力而行,著力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不斷增加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如婚姻登記實現“跨省通辦”,育好“幸福林”;殯葬改革實現“逝有所安”,辦好“身后事”;流浪乞討人員實現“應救盡救”,干好“良心活”;殘疾人福利實現“應享盡享”,種好“責任田”,都是群眾的所思所盼所想,我們都應該千方百計予以滿足。三是科技賦能,這是解決人的現代化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在社會事務領域,既要想方設法讓群眾分享科技發展所帶來的最新成果,又要為群眾生活、辦事提供最大便利,把短板補齊。要加快發展康復輔助器具產業,積極推進社區精神障礙康復服務和康復輔具社區租賃服務,提高殘疾人生活品質;探索推進婚姻、殯葬、救助管理、殘疾人福利等業務利用信息化、大數據、區塊鏈、元宇宙等現代信息技術提供管理服務的有效途徑和辦法,力爭實現管理數據化、流程可視化、服務智能化、組織平臺化,讓信息互通共享,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
聚焦共同富裕,提高殘疾人、流浪乞討人員等特殊困難群體生活質量。“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這是由我們國家的性質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所決定的,我們既不能走封閉僵化的老路,搞平均主義,也不能走改旗易幟的邪路,走資本主義,而是要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即使實行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的改革開放政策,也是要先富帶后富,先富裕地區支援落后地區,最終實現共同富裕,落腳點還是在共同富裕。在社會事務領域,應著力研究優化第二次、第三次分配中的相關社會政策,解決殘疾人、流浪乞討人員基本生活和關愛服務問題,讓他們不因個體或家庭原因而掉隊,能像其他群體一樣享有應享的權利,共同富裕而不落一人。對殘疾人而言,要持續完善殘疾人兩項補貼制度和補貼標準動態調整機制,為殘疾人提供更加穩定、更高水平的民生保障;持續加強殘疾人福利設施建設,為特殊困難殘疾人提供康復、照護服務;持續建設更具中國特色的殘疾人關愛服務體系,推動殘疾人共享美好生活;加快建立成年人監護制度,保障無民事行為能力或限制行為能力成年殘疾人的合法權益。對流浪乞討人員而言,要進一步健全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體制機制,把務工不著、家庭暴力受害人、無家可歸者等臨時遇困人員依法納入救助范圍,在分層分類救助體系中找準定位;壓實黨委政府屬地領導責任、民政部門主要監管責任、其他相關部門監管責任、救助托養機構主體責任,在“自愿求助、無償救助”基礎上,強化急難救助、主動救助,避免發生沖擊道德底線事件;創新救助服務方式,探索開展救助管理區域中心試點,擴大優質救助服務輻射范圍,推動資源合理配置,科技賦能救助,提升救助管理服務質量;充分發揮社會力量參與作用,強化街面巡查、尋親送返、落戶安置、源頭治理,最大限度讓流浪乞討人員回歸家庭、融入社會。
聚焦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大力弘揚婚姻、殯葬領域優秀中華傳統文化。“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物質貧困不是社會主義,精神貧乏也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事務領域的婚姻、殯葬是兩個特殊的領域,也是兩個具有鮮明特點的服務行業。婚喪嫁娶乃人生大事,與每個人、每個家庭都密切相關。婚喪禮儀是中華文化中人生四大禮儀(冠禮、婚禮、喪禮、祭禮)的主要內容,婚姻、殯葬活動是人類自我意識覺醒、走向文明的重要標志,是深受文化理念、風俗習慣支配和影響的因應性行為,也是記載歷史、傳承文明的重要載體。因此,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立足文化自信自強,正本清源,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進一步深化婚姻、殯葬領域改革,標本兼治、綜合施策,促進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讓每個人身體和觀念同步進入新時代,避免成為物質財富的“巨人”和精神生活的“矮子”。要堅持婚姻、殯葬公益屬性,改革婚姻、殯葬管理體制機制,規范婚姻登記機關、殯葬服務機構管理,提升管理服務水平;要全面推進婚喪習俗改革,倡導推廣優秀傳統婚禮、葬禮,有效治理高價彩禮、大操大辦、厚葬薄養、人情攀比、鋪張浪費等陳規陋習,培樹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孝老愛親、勤儉節約等現代文明新風;要建立健全婚姻、殯葬公共服務制度,推進婚育服務、身后事“一件事一次辦”,增強均衡性和可及性,提供更多優質的婚喪服務產品。
聚焦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積極推進文明、綠色、生態殯葬。“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要求。殯葬工作與生態文明建設、保護自然環境密切相關。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把殯葬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生態文明理念貫穿殯葬改革全過程和殯、葬、祭各環節,統籌做好殯葬改革和生態文明建設。要堅持綠色發展理念,著力推動殯葬方式由單純推動遺體火化向節地生態安葬深化發展,加大城鄉公益性安葬設施建設力度,在鞏固和提高火化率的同時,更加注重骨灰生態安葬,以節地生態、永續發展為導向,大力推行不占或少占地、少耗資源、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的安葬方式,推動公墓從依賴資源消耗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轉型;要推動殯葬改革由葬法改革向葬法葬禮改革并重延伸,既堅持火葬區遺體必須實行火葬、節地生態安葬骨灰的關鍵性變革,又積極推進喪葬禮俗改革,倡導破陋俗、樹新風,培育文明現代、節約環保的殯葬禮儀和治喪模式,讓每個人有尊嚴、體面地告別人世,引導在喪葬活動中體現良好家風、文明鄉風、淳樸民風;要推動殯葬活動由重物質重形式向重精神重內涵轉變,以殯儀館、公墓等殯葬服務機構為平臺,舉辦“開放日”“體驗日”活動,開展生命文化教育和網絡祭掃,引導樹立正確生死觀、殯葬觀,通過舉辦追思會、人文化的告別、人生小電影的制作與播放等方式,讓人們深入思考人去世后到底應該留存什么、不需要留存什么,從而引導大家從注重大碑大墓等物質載體轉移到以精神傳承紀念為主,以更加文明理性的方式寄托哀思、弘揚孝道、傳承精神。
聚焦走和平發展道路,擴大社會事務領域對外交流合作。“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我們既不能走西方國家通過戰爭、殖民、掠奪等方式實現現代化的老路,也不能關起門來搞建設、謀發展,只能走改革開放、和平發展、合作共贏之路。社會事務領域也不例外。要踐行共商共建共享理念,積極推進婚姻、殯葬、殘疾人福利、救助管理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根據新時代新形勢新要求,研究制定規范涉外婚姻介紹管理的政策意見,保護婚姻當事人的合法權益;要學習借鑒發達國家和我國港澳臺地區調節社會分配經驗,完善殘疾人福利制度和幫扶政策,加強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大力發展康復輔助器具產業,增進民生福祉,不斷實現人民群眾對美好社會的向往;要進一步擴大人員交流和項目合作,提高民政干部對外交往能力,以更加自信的狀態推動社會事務工作高質量發展,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