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周冉冉 通訊員 佟春艷
江蘇省張家港市已建成覆蓋全市各鎮(街)的11家區域性社工站、265個村(社區)社工室,擁有3695名持證社工,社會工作參與民政服務的深度與廣度不斷提升。
用精準的手段發現群眾需求
運用科學的調研方法分析居民群眾所想所盼、為社區開展服務提供參考依據,是張家港市各區域性社工站的重要職責。
楊舍鎮社工站在鎮政府的支持下,開展居民對社區工作滿意度問卷調查,并收集居民需求。社工站通過對2018份問卷進行統計分析,了解了居民對社區服務的實際需求,協助社區實施了“有車有位”停車位改造、“能量滿滿”增設電瓶車充電裝置、“亮亮堂堂”樓梯照明燈更新、“寵愛有法”文明養寵物等惠民項目。
大新鎮社工站積極參與全市婚俗改革先行試點建設,開展婚俗改革問卷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1030份。通過數據分析,社工站策劃了“怦然‘新’動 緣來是你”青年男女聯誼沙龍,定期舉辦倡導文明新風活動,以豐富有趣的活動內容吸引社區青年參與。金港街道社工站聯合村(社區)志愿者走進轄區130余戶老年人家庭,摸排了解他們對適老化改造的需求,并為每戶家庭量身定制改造計劃,受到受益老年人家庭的認可。
張家港市民政局不斷加大對社工站全面參與基層民政服務的指導和推進力度,搭平臺創機會,提高社工站運營能力。2021年9月,張家港市政府辦公室印發《關于推進張家港市基層社會工作站(室)建設的實施方案》,要求對鎮(街道)社會工作站運營情況進行全過程績效評估,并根據績效評估結果對成效顯著的鎮(街道)適當給予獎勵。有效的激勵和有力的保障促進了全市社工站的全面開花和規范運營。
用專業的方式為民服務
2019年,年過半百的趙阿姨的獨子因病去世。自此以后,性格開朗的她變得沉默寡言,不愿出門也不想與人接觸。錦豐鎮社工站為16位計劃生育特殊家庭老人建立個人檔案,其中就有趙阿姨。通過個案和小組活動的專業方法,社工與老人們建立起信任關系,引導他們勇敢面對生活。社工們開展興趣加盟、佳節共度、健康管理等服務,努力滿足這些老人的精神、生活、健康等多方面的需求。
一位阿姨提出想學手工,社工便邀請鉤針達人手把手教老人們鉤織掛件飾品。老人們因為興趣經常聚集在一起,5位老人還自發組成一個相互支持的小團隊——“向陽花開”鉤織隊。花生、柿子、花朵……一件件寓意美好的掛件作品出現在老人們的鉤針下,一部分裝飾在老人自己家中,還有一部分贈送給錦豐鎮社工站用于義賣。
老人們這種“助人自助”的行為離不開社工的專業引導和幫助,而專業,正是社工站最重要的特點之一。目前,張家港市11家鎮(街道)社工站均委托專業的社工機構運營。通過實施持續一年的驅動計劃——基層社會工作站(室)能力提升項目,張家港市提升了基層社會工作站(室)的專業能力和運營水平。該項目從基層社會工作站(室)的規劃運營、品牌打造、專業能力發揮等方面設置課程,推動社會工作站專業化、品牌化發展。
用科學的方式培育社會組織
德積街道永興村有一個由退休老年人組建的為老服務團隊,街道社工站根據該團隊的現狀、需求和未來發展,與老人們進行多次交流探討。對于如何做好社會組織備案、如何精準辨別服務對象需求并解決實際問題、如何提升服務的可持續性等內容,社工站都提供了深入的孵化培育服務,同時積極鏈接資源支持組織發展。在社工站的幫助下,該團隊確定了愿景、使命和發展方向,重新確定了幫扶模式。2022年,“永興村江村玖零社”成功備案為社區社會組織。
在啟動社工站(室)建設之初,張家港市就明確了社工站和社工室的功能定位。鎮(街道)社會工作站是區域性社會工作綜合服務平臺,重點發揮專業支撐作用,具有需求發現、項目指導、整合服務、組織孵化、人才培養5個功能定位;村(社區)社會工作室則主要發揮直接服務作用,提供專業社會工作服務。
樂余鎮社工站指導永樂村社工室開展“樂益家——美麗庭院”微自治項目,激發群眾參與社區治理的內生動力。項目以永樂村17組、11組為實施范圍,以板凳會議的形式,帶動村民對庭院進行美化,并成立自管小組帶動其他村民參與到項目宣傳、討論、執行、監督中來。項目實施后,車輛停放更加有序、公共場所堆物亂象改善、環境衛生狀況大為改觀。項目的實施也更好地營造了“家家齊動手、人人共參與”的濃厚自治氛圍。
“2023年,我們將繼續加強監督管理,建立健全相關激勵和保障機制,進一步優化社會工作站(室)服務運營,促進‘五社聯動’,打通為民服務‘最后一米’,不斷增進民生福祉。” 張家港市民政局黨委書記、局長何俊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