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安 娜
近年來,北京市委社會工委市民政局著力建立和完善首都養老志愿服務體系,在全市范圍內廣泛開展“銀齡伙伴”養老志愿服務關愛行動,制定并發布《北京市養老志愿服務工作指引》,不斷推進養老志愿服務常態健康有序發展,讓志愿服務為老年人幸福晚年生活賦能。
黨建引領 黨員志愿者像一面鮮紅的旗幟
東城區北新橋街道海運倉社區12號樓是一個由10個單元組成的回字形住宅樓,樓中心的小花園里種著二月蘭、月季等植物,是遠近聞名的最美樓院。它的美,不僅源于每年四五月時繁花盛開的美景,更源于居民之間的和諧共處和守望相助。
2003年,住在這里的老黨員郭淑香帶頭成立“二月蘭助老服務隊”,除了定期組織居民志愿者對樓院公共區域進行清潔打掃外,還為樓內高齡、空巢、失能等需要幫助的老人提供上門問候、陪伴、代買代辦等服務,成為老人身邊的守護者、貼心人。
給小花園里的花草樹木澆澆水,幫老人處理大件垃圾并做好垃圾分類,過年過節時登門看望老人,走訪慰問困難群眾……這樣暖心的志愿服務,“二月蘭助老服務隊”一做就是20年。
老黨員帶頭,熱心居民參與。現如今,越來越多的居民志愿者受到感召,主動申請加入服務隊,也要為自己的家園出一分力,服務隊的志愿者已從最初的15人增加到50多人。志愿服務管理也越來越規范,從剛開始自己給自己安排任務,發展到由8名黨員志愿者認領片區,各片區“負責人帶頭,分區管理”的志愿服務模式。2021年,海運倉社區將12號樓的門房改造為“筑夢空間工作室”,志愿服務隊定期在這里進行志愿服務交流和總結,服務開展得更加有序規范。
郭淑香如今已有48年黨齡。每逢有人問她:“您都80多歲了,怎么還這么熱情地開展志愿服務?”郭淑香總是堅定地回答:“我是一名黨員,只要精力允許,我就應該發光發熱。”
智慧助老 幫助老人跨越數字鴻溝
怎么用手機軟件買菜、買藥?如何在手機上買票?怎樣通過微信完成水電氣費繳納?2011年,90后的張佳鑫決定用青春守護夕陽,成立北京夕陽再晨社會工作服務中心 ,創立“夕陽再晨”公益助老品牌,帶領大學生志愿服務團隊走入社區,“一對一、一幫一”個性化教學,幫助老人快速融入信息化時代。
11年來,“夕陽再晨”積極搭建青年助老志愿服務公益平臺,使越來越多的高校志愿者加入到智慧助老公益活動中。他們運用專業知識、關愛和陪伴,以“高校覆蓋社區”“青春陪伴夕陽”的模式,到志愿服務需求最旺盛的社區為最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幫助,扎根社區、服務社區。
70多歲的孫大媽以前凌晨三四點去醫院排隊掛號,在志愿者的幫助下,她現在已經能自如地進行網上預約了;85歲的王奶奶學會了微信聊天,還和遠在外地的孫子視頻通話;趙大爺學會了網上買菜,再也不用大老遠跑出去買菜了。
“未來,我們將把公交、地鐵、購物、就醫等生活場景作為教學重點,進一步開展浸入式、場景式教學,為老年人提供更有針對性、更加適老的志愿服務。”張佳鑫說。
時間銀行 存一份溫暖給未來的自己
地處懷柔區渤海鎮的六渡河村有6000多畝山場、4000多畝板栗樹,平均年產板栗50萬斤,被譽為“京郊板栗第一村”。板栗是六渡河村村民的重要收入來源,每年九十月份板栗成熟時,一些村民就為家中勞力不足而犯起難來。為此,六渡河村發起了主題為“幫助老年村民采收板栗”的志愿服務活動,并將此發展為村里常態化開展的一項養老志愿服務。2020年12月,六渡河村成立村志愿服務站,建立起北京市第一家農村“時間銀行”。“時間銀行”的志愿者由低收入戶、待業婦女、低齡老年人組成,負責為高齡老人提供探訪陪聊、餐食配送、洗衣打掃、理發助浴、送醫送藥、家政維修等服務,成為高齡老人的生活助手。
參與村級志愿服務可領取服務積分,服務積分可兌換課程、物品或獲得相應的回饋服務。這樣的機制,有效地激勵了村民參與志愿服務的熱情。82歲的劉大爺是一名獨居老人,子女常年在外務工,生活中總會遇到很多不便。志愿服務站建立以后,志愿者經常到劉大爺家中看看、聊聊,幫劉大爺家打掃庭院、收拾家務。“孩子不在家,志愿者們可幫了大忙。”劉大爺說,鄉里鄉親的幫助和照顧,幫他解決了生活中不少瑣事,鄰里之間也變得更加和睦。
六渡河村志愿服務站“時間銀行”由村老年協會負責日常管理,協會會長王富坤說:“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擴大志愿服務覆蓋面,形成有特色的志愿服務品牌,用愛心傳承文明、以真情奉獻社會,進一步促進美麗鄉村建設。”
文藝助老 “老有所樂”演繹別樣晚年
在朝陽區大屯街道嘉銘園社區,總能見到一支志愿服務隊的身影。他們深入養老服務機構,為老人表演豐富多彩的文藝節目;穿梭在樓宇之間,撿拾白色垃圾、維護社區環境;上門入戶,為有困難的高齡、獨居、失能老年人提供精神慰藉、助急助難等服務……他們就是“愛心公益助老服務隊”。
這支志愿服務隊已有14年的歷史。2008年,為響應北京奧運會“全民健身”的號召,嘉銘園社區的幾位退休居民自發成立“紅舞鞋舞蹈隊”,希望帶動更多的低齡老年人走出家門鍛煉身體、放松身心。隨著舞蹈隊的不斷壯大,大家開始嘗試在娛樂健身活動之余,開展一些為老志愿服務活動。隊長林曉紅帶領團隊的100多名成員實名注冊成為志愿者,并將舞蹈隊正式更名為“愛心公益助老服務隊”。
多年來,“愛心公益助老服務隊”經常開展慰問演出、舉辦草根大舞臺文藝活動,帶領社區高齡、獨居老人共同參與、愉悅身心,把歡樂和溫暖帶給社區的老人們。為讓環保、節約、健康的生活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大家自己動手將淘汰過時的舊服裝改制成新的舞蹈服,將邊角布料制成圍裙、飯兜、太陽帽送給高齡老人。舊衣翻新、變廢為寶,增強社區居民幸福感的同時,也增強了團隊成員的獲得感和凝聚力。
2021年,居民張阿姨突患疾病,需手術治療。讓她放心不下的是家里重度失智的母親、因中風失去自理能力的老伴兒和1歲的小孫子都需要人照顧。得知這個情況后,隊長林曉紅立即召集團隊成員開會商議,決定輪流幫忙做家務、帶孩子,還發揮團隊特長,陪老人唱歌、聊天,排解寂寞。
在北京,像“二月蘭助老服務隊”、嘉銘園社區的“愛心公益助老服務隊”這樣的志愿服務隊伍還有很多。北京市委社會工委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說:“下一步,我們將培育支持更多志愿服務組織,打造特色鮮明、效果明顯的養老志愿服務品牌,推動養老志愿服務常態化、規范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