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祝 闖
“現在的社區非常時尚,我很喜歡”“辦事只要跑一個窗口就行了”“來社區參加活動順便就把藥拿全了”……這些都是重慶市渝中區新打造的“渝中怡家”社區綜合服務平臺給社區居民帶來的新感受。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完善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的基層治理平臺。”重慶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渝中怡家”社區服務做到了居民有需要、社區有服務。
渝中區是重慶市的中心城區,也是建成區、老城區,城市化程度高,居民對美好生活有著更多新期待。近年來,區民政局通過優化社區布局、重構社區服務、開展“三上三清”行動、深化“五社聯動”等舉措,精細化打造社區綜合服務平臺,為居民提供更加精準化、精細化的社區服務,也逐步形成了“渝中怡家”社區服務品牌。
社區服務空間更大、功能更全
暖色調的燈光下,家長正帶著孩子們做游戲,旁邊的書架上擺著種類豐富的書籍,開放式的辦公區前臺,居民正在咨詢、辦事……走進改建一新的上清寺街道美專校社區便民服務中心,開放、時尚、溫馨、親切、舒適的氛圍讓人耳目一新、倍感親切。
美專校社區屬于渝中區的老舊居民住宅社區,社區服務存在機關化現象,空間不小,但是居民活動的地方不大。2020年6月,為了將社區便民服務中心打造成“服務與百姓更近、社區與百姓更親”的“渝中怡家”社區綜合服務平臺,區民政局、街道和社區專門邀請規劃師、建筑師、工程師和居民一同設計改造。
“改建后,社區‘兩委’干部不再設有專門的辦公室,辦公和封閉區域縮小至整個服務中心面積的30%以下,超過70%的區域整體打造為‘城市公共客廳’,包含會客廳、議事廳、休閑廳和圖書室、警務室、心理咨詢室等功能室。”美專校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賀郢介紹說,傳統的隔離式服務窗口也變成了開放式的綜合服務平臺,社區工作人員AB崗輪流在平臺值班,民政、人社、醫保、公安等10余個部門的38類數據實現了共享,形成了“前臺一窗受理、后臺分工協同”的新型社區工作模式,辦事效率大大提高。
記者了解到,美專校社區轄區內有200余家企事業單位,周邊寫字樓集中、小微企業較多,“城市公共客廳”為轄區企業及員工設立了小微驛站,設有咖啡區、烘焙區、茶室和健身區,滿足附近上班的人們網上辦公、業務洽談、休閑放松的需求。
美專校社區還聯合渝中區圓夢助殘公益服務中心設立“一角咖啡”項目,不僅為殘疾人提供了公益性就業崗位,而且每賣出1杯咖啡,就向重慶市殘疾人福利基金會捐出0.1元,專門用于幫助處于就業年齡段的殘疾人就業創業。
“社區便民服務中心親民化改造營造出了社區生活便利化的場景。”上清寺街道辦事處主任高盈介紹說,上清寺街道已經打造了5個“渝中怡家”,不少社區還將便民茶館、烘焙坊、瑜伽健身房、紅色影院等服務引入其中。后續,所有的社區都將擁有屬于自己的“渝中怡家”。
為民服務速度更快、隊伍更大
“2020年5月,根據重慶城市社區設置規范,渝中區民政局按照常住人口8000人—1萬人和‘10分鐘社區生活服務圈’標準,統一調整了社區規模,將76個社區擴至79個。同時,按照成熟社區400戶1名、老舊社區250戶1名的標準為所有社區配齊了專職社區工作者。”渝中區民政局社區治理和區劃地名科負責人劉京告訴記者,2020年8月,區民政局開展了“三上三清”行動,要求社區工作者勤“上門”做到民情“清楚”、多“上路”助推環境“清爽”、肯“上心”保持干群“清親”。
2022年2月,家住石油路街道民樂村2棟1單元的張國英老人向社區反映“因廚房水管漏水,導致自家墻面開裂,影響正常生活”。社區工作者第一時間來到張國英家中,了解漏水情況,聯系施工單位,更換了水管,修補了墻面。
“沒想到辦事效率這么高,還打電話進行回訪,真是認真負責又貼心呀!”張國英不禁豎起大拇指。
據石油路街道民樂村社區書記何騰介紹,老舊小區改造后,由社區黨委牽頭成立了為民物業服務中心黨支部,社區工作者、物業人員和黨員志愿者組建了“小區幫幫團”。目前,“小區幫幫團”的服務實現升級,糾紛調解“愛管事”、安全維護“小喇叭”和物業服務“金扳手”等志愿服務隊已分別完成組隊。
據不完全統計,2021年以來,渝中區1360名社區工作者累計走訪群眾112萬戶次,收集解決油煙擾民、活禽飼養、民宿糾紛、加裝電梯等問題2.1萬個,實現了社區服務從“等群眾上門”到“送服務上門”的轉變。
為老服務項目更多、照護更細
“我每天中午、晚上都在社區食堂吃,菜品多還便宜,吃完就到樓上聽其他老人彈琴、看他們跳舞,家里的藥沒了還能在這里拿。”在解放碑街道滄白路社區居住了20多年的李阿姨述說著她現在的生活,既省心又安逸。
“在打造‘渝中怡家’社區綜合服務平臺過程中,我們通過公建民營的模式將宜康百齡幫養老服務中心引入社區服務中心,共用部分場地。”據滄白路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謝雨汐介紹,養老服務中心的進駐,讓社區老年人在家門口就能養老。養老服務中心鏈接的專家坐診、助浴、助潔和健康管理等專業服務,轄區的老年人都可以享受到。
據宜康百齡幫養老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介紹,他們還可以為有需要的老年人家庭安裝一套智能設備,可實現對水、火、電、氣的安全探測以及對老人生命體征的實時監測。在居住環境和健康情況發生異常時,數據會傳遞回養老服務中心,由系統調度就近派人上門服務。
記者了解到,除了引入第三方服務機構外,渝中區還通過深化“五社聯動”健全社會力量共建機制,讓“渝中怡家”社區綜合服務平臺更具活力、更可持續,社區先后培育959家社區社會組織,培養1100余名社會工作者,設立社區發展、學海揚帆等10個慈善公益基金,實施526個公益服務項目,直接服務居民16.4萬人。
“‘渝中怡家’既是公共空間,也是服務場所,更是黨建陣地和治理平臺。”渝中區民政局局長馬佳說,把社區服務中心升級改造為社區綜合服務平臺并取名“渝中怡家”,寓意為“渝中一家人”,目標是讓居民在家門口享受功能更齊全、環境更親民、服務更多元的高品質社區服務,讓社區服務真正落到群眾期盼處,讓社區治理真正治理到最末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