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柳 旭
“社區是基層基礎。只有基礎堅固,國家大廈才能穩固。”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每次赴地方考察都要到城鄉社區走一走、看一看,并與當地居民親切交流,他多次強調,“社區是城市治理體系的基本單元。我國國家治理體系的一個優勢就是把城鄉社區基礎筑牢?!?/p>
為了讓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動員能力更強,讓社區居民反映訴求的渠道更暢,湖北省宜昌市從2021年8月起一體推進共同締造活動和筑堡工程,進一步發揮黨組織在社區治理中的領導作用和居民的主體作用,共同打造和諧社區、幸福家園。
黨建引領,筑牢基層治理堅強堡壘
隨著疫情進入流行期,很多家庭都在準備藥品。宜昌市西陵區葛洲壩街道錦繡社區錦繡華庭小區黨群連心站門口,擺放著一個粉色的塑料箱,上面印著“共享藥箱”四個字。
錦繡社區黨委書記邱敏告訴記者,社區采購了一些常用藥放在“共享藥箱”中,不少居民也拿出了自家儲備的藥品放進箱子里,方便急需的居民自行取藥。
說到各小區的黨群連心站,邱敏打開了話匣子。“過去,各個小區的居民辦事都要到社區黨員群眾服務中心,距離稍微遠一點的小區居民要過兩條馬路,不太方便?!?022年6月1日,錦繡社區在錦繡華庭小區設立了第一個黨群連心站,社區網格員、物業工作人員都在站內辦公,與社區黨員群眾服務中心相互配合,通過“中心+支點”延伸了服務觸角,不僅為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務,也為小區業委會、黨支部、物業、社區和包保聯系單位五方聯動議事提供了場地。
“2022年10月底,我們又在錦繡嘉苑小區和錦繡華俯小區設立了黨群連心站?!鼻衩粽f,“現在,居民辦理失業登記、居住證等不用再到社區黨員群眾服務中心了,在各小區的黨群連心站就能辦好。我們還定期在黨群連心站召開社區‘大黨委’聯席會,為居民辦實事解難題?!?/p>
記者了解到,在推進共同締造活動和筑堡工程過程中,宜昌市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為主線,加快推進組織聚合化、隊伍專業化、響應高效化、服務場景化、應用數字化的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推動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努力把基層黨組織打造成“敲得開門、認得到人、說得上話、托得了事”的堅強堡壘,不斷夯實黨在基層的執政根基。
協商共治,讓居民從旁觀者變主人翁
“23號樓是我們共同的家,要想讓這個家更整潔、更舒適,需要全樓居民一起努力?!?022年9月的一天,在宜昌市猇亭區虎牙街道六泉湖社區的連心茶社里,72歲的魯少喜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記者了解到,魯少喜所說的23號樓是六泉湖社區下轄六泉湖小區的一棟居民樓,只有一個單元,不到40戶居民。該樓一層大廳有30平方米的空間,平時總有人把摩托車、電動車推進大廳停放,還有人堆放雜物,既影響通行又存在安全隱患,居民意見很大。
“我是黨員,得牽這個頭。”有著近50年黨齡的魯少喜告訴記者,他把樓內居民召集到連心茶社商量解決辦法,大家都認同他的想法,一起湊了幾千塊錢,準備對一層大廳進行整修,一名懂設計的小伙子還幫著繪制了效果圖。完工后,不僅樓內居民滿意,其他樓棟的居民也來參觀,很是羨慕。
“我們這里的居民以集中安置搬遷戶為主,來自18個村和社區。”六泉湖社區黨委書記石先國介紹,為了增進鄰里交流,增強居民的歸屬感,2021年10月,社區立足筑堡工程,依托社區“大黨委”,對原來的紅事大廳進行了改造,錯時開辦連心茶社,給居民提供了一個議事的平臺。截至目前,共協商議事11次,解決問題15個。
類似的情況在宜昌還有很多。伍家崗區寶塔河街道張家坡社區軍供小區是個老舊小區,隨著小區內停放的私家車越來越多,居民活動空間愈發捉襟見肘。為解決這個問題,社區黨委組織黨員、居民代表、業委會成員、社區工作者、施工方等搬著小板凳坐到一起,召開“小板凳大民生”協商議事會,決定對樓棟間的一塊坡地進行清理改造,打造出一個近1000平方米的公共活動空間。
“每月中旬,我們都會召開協商議事會,通過‘提、議、定、做、評’五步工作法,充分發揮居民在社區治理中的主體作用,實現社區治理和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張家坡社區黨委書記洪嬌表示,通過協商議事,居民們從社區公共事務的旁觀者變為參與者,從“陌鄰”變為“睦鄰”。
記者了解到,在推進基層民主協商過程中,宜昌市堅持問需于民、民事民提,問計于民、民事民議,在加強線上線下議題收集的基礎上,建立議題分流制度,實行分類協商,并對緊急事項立即組織協商,確保居民訴求及時得到解決。同時,以方便居民為出發點,將協商安排在晚上或周末等時間段,把話語權交給居民,妥善解決了晾曬難、停車難、就醫難等居民關心的問題。
場景打造,完善社區公共服務設施
“大媽的手恢復得如何?有什么要幫忙的嗎?”下午3點,枝江市馬家店街道丹陽社區網格員羅建鑫到居民樊大爺家走訪。不久前,樊大爺的老伴在單元門外的草坪上澆水,不小心摔傷了手,羅建鑫知道后,經常上門看望。
“因為天旱,社區里的綠化草坪都泛黃了,他們老兩口住在一層,經常從自家水龍頭接出一根管子給草坪澆水?!绷_建鑫告訴記者,自從推進共同締造活動和筑堡工程以來,居民對社區的公共空間越來越愛惜,都當成自己的家來維護,“共同締造的核心是組織和發動群眾,這就要求社區通過引導居民加入社團組織、參加社區活動,逐步讓居民融入社區、參與基層治理。”
說話間,羅建鑫帶著記者來到社區黨員群眾服務中心二樓,孺子牛書畫社的兩名成員正在這里練字。“推進筑堡工程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完善社區服務場景,這里是我們社區文化休閑場景的一部分?!绷_建鑫說。
“我原來在塑料廠工作,退休后喜歡寫毛筆字。”書畫社社長吳讓勇介紹,社區培育社會組織時,幫他聯系了幾位有共同愛好的居民,其中就有老池。說著,他指了指一旁正在折紙、畫線、調墨汁的池長春。一切準備就緒,池長春用大拇指把宣紙展平、壓穩,吳讓勇提起筆揮毫潑墨。
“組織社區居民開展活動只是形式,目的是在活動過程中將居民凝聚在一起,把力量團結到一處。”羅建鑫說。
“我們不僅自娛自樂,還能配合社區工作,比如撿煙頭、對不文明行為進行勸導等。”吳讓勇告訴記者,不管社區有什么事,只要在微信群里喊一聲,社團成員都積極響應。
在枝江市馬家店街道楊家垱社區黨員群眾服務中心,伴隨悠揚的音樂,身著統一服飾的居民跳出優美的舞姿。舞蹈團團長孫萍告訴記者,社區提供了非常好的環境,每天都有50多名團員來跳舞,團員之間相互關照、親如一家。
記者了解到,針對不同社區的差異化需求,宜昌市堅持“一社一策”,通過開展“場景怎么建,請您來點單”等活動,系統梳理掌握社區居民高頻需求,秉持“群眾需要什么,我們就干什么”的理念,著力完善社區基礎配套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在城市社區積極推動鄰里生活、公共服務、健康醫療、文化休閑、全民學習、創新創業、平安法治、城市安全等八大服務場景建設。同時,統籌規劃居民“15分鐘服務圈”,扎實推進幸福食堂、居家養老、托幼托育等配套服務,努力將社區打造成居民的幸福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