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雷 耀
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這對新時代促進共同富裕提出了新的要求。
近年來,四川省委、省政府立足省情,提出從就業、教育、衛生、兜底四個方面,推動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并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考察時的重要指示精神,進一步提出要加強“困難幫扶、中產壯大、資本規范,促進共同富裕”研究。四川省民政廳作為基本民生保障職能部門、社會救助和社會福利牽頭部門,扎實履職盡責,在困難幫扶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系統工作和前瞻思考。近日,本報記者專訪了四川省民政廳黨組書記、廳長益西達瓦,就扎實做好共同富裕目標下的困難幫扶工作進行了深入交流。
記者: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重點在于把“蛋糕”做大做好,難點在于把“蛋糕”切好分好。困難幫扶其本質就是社會財富再分配,為困難群眾兜住底,這既是切好分好“蛋糕”的重要手段,也是促進共同富裕的應有之義。請問,在這方面四川做了哪些工作?
益西達瓦:黨的十八大以來,四川省委、省政府把增進民生福祉擺進治蜀興川大局、列入重點工作謀劃推進,集中力量辦大事、補短板、解難題、兜底線。民政廳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困難群眾救助幫扶、對四川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困難幫扶各項工作,把關注、關愛、關心困難群眾落實到行動中、體現在成效上,困難幫扶制度體系基本形成,幫扶對象實現擴圍,幫扶水平跨越提升,兜底功能有效發揮,幫扶方式不斷創新,社會參與持續拓展,新時代困難群眾獲得感持續增強。我們將特殊困難群體關愛幫扶作為深化改革的重點,將困難幫扶主體從民政部門延伸到39個職能部門和群團單位;將困難幫扶功能從解決“絕對貧困”轉向“相對貧困”,由兜住625萬貧困人口的底轉變為兜住困難群眾基本生活的底;將困難幫扶內容,由“兩不愁三保障”豐富為提高物質和精神生活“兩個品質”。我們推動農村低保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165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通過兜底實現脫貧,占全省脫貧人口的26.4%。動員引導各類社會組織投入資金85.3億元,助力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民生改善,幫扶困難群眾1000余萬人次。我們依托五級社會組織孵化體系、四級社會工作服務體系,建立“五社聯動”“五社應急”等機制,4.5萬個社區社會組織開展“鄰里守望”關愛行動,為老年人、殘疾人、未成年人、重病患者等特殊群體提供照護服務,并在疫情防控、自然災害應對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總體而言,全省困難幫扶對象已實現從“最困難”向“有困難”覆蓋。
記者:困難幫扶事關人民群眾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是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基礎,沒有困難群眾的富裕就沒有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請問,在困難幫扶工作中,四川的著力點在哪里?
益西達瓦:今年以來,四川疫情災情疊加,城鄉居民的生產生活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我們加強形勢研判、多措并舉,向低保對象、特困人員發放一次性生活補貼4.1億元,并將價格臨時補貼范圍擴展到低保邊緣家庭,有效增加低收入人口轉移性凈收入。以兜底線方式,將15.4萬易致貧返貧監測對象納入兜底保障范圍,有效防止出現規模性返貧致貧。圍繞貫徹國家總體安全觀,省級層面有50余個議事協調機制都將困難幫扶作為推進工作的保障措施。總體而言,黨的路線決定困難幫扶不可或缺,現實省情注定困難幫扶任重道遠,經濟發展需要困難幫扶助力推進,長治久安需要困難幫扶提質增效。
當前,困難幫扶正面臨新形勢和新任務。一是從單一幫扶模式向綜合幫扶體系推進,這要求我們適應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構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制度健全、政策銜接、兜底有力的綜合幫扶體系。二是從單一提高救助標準向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普惠轉變,這要求我們以服務為保障,推動優質公共服務資源向基層延伸、向農村覆蓋、向邊遠地區和生活困難群眾傾斜。三是從單一兜底群體向低收入群體擴圍,這要求我們根據困難程度和致困原因開展幫扶,形成低保對象和特困人員、低保邊緣家庭和支出型困難家庭、全體居民三個救助幫扶圈層。四是從單一生活救助向多樣化幫扶服務延伸,這要求我們采用復合式的救助幫扶手段,實現幫扶方式的多樣化、組合化、專業化和個性化。
記者:當前,四川省的困難幫扶制度體系在適應和滿足困難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方面還有哪些短板和不足?今后,將如何加強并持續推動發力?
益西達瓦:目前的短板和不足集中表現在三方面:一是現行機制分割運行、整合不足,法治化支撐、體系化建設還需要加強。二是幫扶對象補缺色彩濃厚,普惠程度不高,個性化、差異化救助幫扶有待拓展。三是救助標準水平比較低、保障不均衡,長期徘徊在全國中下水平,省內地區、城鄉之間差異還比較大。
針對上述不足,我們將從六方面推動困難幫扶增量式擴展、均衡式發展、多元化供給、整合式創新,著力構建“多元參與、覆蓋全面、分層分類、均等可及、綜合高效”的困難幫扶格局。一是強化幫扶主體建設。充分發揮黨政主體、社會主體、市場主體分工協作、相互促進、互為補充作用,增強基層困難幫扶主體力量。二是健全覆蓋全面的困難幫扶體系。圍繞兜住底、兜準底、兜好底,健全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對象精準認定機制,實現應保盡保、應助盡助、應享盡享。三是優化均等可及的幫扶資源布局。著力補齊基本公共服務資源管理體制機制、區域布局、服務半徑等短板,實現“群眾進得來、服務出得去”。四是構建綜合高效的幫扶服務格局。依托全省低收入人口監測幫扶體系,增強困難群眾主動發現能力,不斷強化特惠政策,適度拓展普惠服務。五是搭建科技賦能的困難幫扶場景。以數字政府建設、數字經濟發展、數字城市打造為契機,加強困難幫扶數字賦能,讓“困難群眾少跑腿、數據信息多跑路”。六是探索水平適度的多元投入機制。引導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積極參與公益慈善事業,持續加大困難幫扶保障力度,確保“力爭到‘十四五’我省救助保障標準達到全國同期平均水平”目標如期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