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趙曉明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今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扎實推進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等重點工作。3月5日提請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的政府工作報告從多個方面部署鄉村振興新舉措,勾勒出鄉村振興新圖景。站在新起點上,鄉村振興如何發力?如何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如何扎實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如何健全黨組織領導的鄉村治理體系?本報記者連線四位扎根鄉村一線的全國人大代表,請他們介紹推進鄉村振興的做法和期盼,并建言獻策。
全國人大代表歐陽華建議
做好直播電商“新農活”
作為一名連任的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宜興市西渚鎮白塔村黨總支書記歐陽華依舊高度關注“三農”和鄉村振興話題。今年全國兩會上,歐陽華提出了17個建議,其中10個與鄉村振興密切相關。
歐陽華認為,人大代表是政府和群眾之間聯系的重要紐帶。因此,他在履職中,通過“歐陽華代表工作室”和“人大代表工作聯絡站”,接待群眾1500多人次,廣泛聽取各方意見和訴求。
“今年提出的建議,都是在前期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歐陽華說。
近年來,白塔村吸引了許多年輕人前來賞夜景、玩抖音、搞電商。歐陽華調研后認為,直播電商是鄉村發展的一個“風口”。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促進農民就業增收,建設農副產品直播電商基地。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強調要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對此,歐陽華建議利用好直播電商,帶動群眾返鄉就業創業。
“萬物皆可播。”在歐陽華看來,隨著數字經濟和數字技術的發展,直播正成為返鄉就業創業者增收致富的“新農具”“新農活”,覆蓋春種秋收、家長里短、文化旅游、經濟發展等鄉村生活的各個方面。
歐陽華告訴記者,直播能夠將和美鄉村直觀呈現在公眾眼前,吸引公眾前來體驗和消費。他坦言,現在農村做直播的人很多,以青年為主,記錄生活,銷售特產。以某短視頻APP為例,農村商家中青年占比47.1%,且增長迅速,是主力人群。但問題在于,農村直播人才相對不足,難以滿足農產品銷售、鄉村文化展示等需求。
對此,歐陽華建議,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人才激勵機制、出臺小額貸款等優惠政策,打造地方特色直播基地。同時,依托當地高校、職業院校等資源,在基地內組織開展返鄉就業創業的直播技能培訓。
在研究了直播帶貨機制后,歐陽華發現,無論是農產品帶貨直播,還是文旅產業推銷,都需要有一定知名度的IP(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縮寫,直譯為知識產權,現已引申為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文化產品或文化形象)幫助鄉村對外樹立品牌、營銷產品,對內組織村民、整合資源。但是,目前農村有知名度、有號召力的直播IP不多。
對此,歐陽華建議積極培養和發掘農村直播帶頭人,打造鄉村直播IP。各地政府加強與直播平臺、培訓機構的互動合作,共同培養和發掘農村直播帶頭人,著力培養當地有鄉情鄉味的直播人才。充分發揮“新農人”參與直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鼓勵鄉親們參與到本地特色產業發展與鄉村治理中來。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導向。在歐陽華看來,直播為“新農人”就業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各地政府也可以加入到直播帶貨中來,在直播中發布各類就業崗位,吸引在外務工人員通過網絡應聘家鄉崗位,提高效率。
作為一名長期扎根基層的鄉村工作者,歐陽華對直播電商有清醒的認知:一些地方物流基礎設施和技術設備還比較落后,物流配送體系還不健全,有好貨卻配送不便,這怎么能成?
他建議,繼續完善農村物流、倉儲,特別是冷藏倉儲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健全物流配送體系,鼓勵冷鏈物流服務向鄉村下沉,讓好的農產品出得去、賣得好,增加農民收入。
歐陽華希望,借助短視頻平臺等渠道的直播推廣,更好地實現“把人留下、把產品賣出”的目標,讓村民在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中暢享幸福生活。
全國人大代表溫善連建議
加大產業扶持力度 描繪鄉村振興新景
從因家人生病致貧的貧困戶,到帶領村民種植煙葉、養雞、建臍橙基地一同脫貧的村支書,江西省興國縣方太鄉井口村90后姑娘溫善連嘗到了產業發展的甜頭。今年全國兩會上,身為全國人大代表的她建議,繼續加大產業扶持力度,助力鄉村振興。
通過發展產業,井口村村民的人均年收入從5000多元增長到了2.3萬元。溫善連覺得,需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動產業發展,帶領村民共同致富。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強化農業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對此,溫善連很有感觸。井口村種植臍橙3280畝,可基礎設施不完善,抗風險能力較差。雨水多的時候,臍橙樹受損不說,山上的泥土路經常被沖毀,難以通行;雨水少的時候,需要引河水抗旱,但設施不完善,成本過高。
2022年,井口村受旱情影響較重,一些臍橙園離河道較遠,灌溉設施不齊全,全靠村民抽水、挑水緩解旱情,但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有的臍橙園規模比較大,減產近2萬斤。僅此一項,損失約5萬元。”溫善連反問道,“不強化農業防災減災能力,怎么行?”
溫善連建議,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發展農村產業時要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防災減災能力,推廣農業保險,為農民增收提供相應保障。
“在當前基礎上發展現代農業、智慧農業,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更需要沉下心、俯下身扎根鄉村才能有所作為。”溫善連舉例說,一些較早建成的臍橙園樹已30年,需馬上進行品種改良和新開發種植;大多數果園臍橙樹株距不到3米,果樹稍微大一些,機械化就無法操作,也沒有安裝單軌運輸車和水肥一體設備。這些臍橙園后續改造需要大量資金,亟需政策扶持,加大資金投入。
“發展現代農業和智慧農業,需要人才振興,吸納、培養大量的鄉村本土人才。”溫善連告訴記者,井口村不少青壯年外出打工或者為了孩子上學舉家搬往縣城,留在村里的青壯年相對不足。
3280畝臍橙種植園如何吸引青壯年留下來?溫善連給出的答案是延伸農業的產業鏈,讓經濟效益最大化,從而吸引、留住、用好鄉村人才。
溫善連介紹說,目前各地都在探索“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方式來推進農村現代種植業。青壯年回到鄉村,可以參加合作社,積極為村莊產業發展出謀劃策。同時,也可以投入一定的資金,量化成股金,變成村莊產業的股東,每年獲得一定分紅。
“青壯年參與鄉村振興的路徑很多,還可以做農村電商,銷售農產品;或者沉下心來學習種植、養殖技術,成為鄉村的‘技術大拿’。只要肯想肯干,總能創出廣闊的天地。”溫善連說。
“發展產業,壯大村集體經濟收入,能夠進一步推動鄉村振興,解決很多問題、辦成很多事情。”溫善連告訴記者,她正在謀劃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改造硬化通往山上臍橙園的山路,為臍橙產業發展提供更好的條件。產業發展了,村集體收入增加了,后續將聘請村民成立保潔隊伍,打掃村內環境衛生。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一直是溫善連的夢想。在溫善連看來,如今農村的老齡人口眾多,以井口村為例,60周歲以上老人有298人,占全村常住人口總數的27.2%,這也是廣大農村的縮影。她建議,政府部門加大農村養老服務的投入,建設村級養老服務場所,讓老年人有文體活動、休閑娛樂、吃頓熱飯的地方。同時,建議有條件的地方推動城市養老服務資源下沉到鄉村,為農村老人提供助潔、助樂、助醫、助食等優質服務。
“當選全國人大代表,身上的擔子更重了。我將立足基層、拓寬視野,為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力量,帶領村民共建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溫善連說。
全國人大代表陶勛花建議
以創意農業助鄉村建設更有范兒
從廣袤田野里的稻田畫,到現代大規模植物工廠,再到樓宇住房中的小微盆景,處處凸顯的“創意”二字,給農業發展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持續抓緊抓好農業生產,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學習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政府工作報告之后,長期關注“三農”問題的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成都市溫江區壽安鎮岷江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陶勛花認為,將農業與創意相結合是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有效路徑之一,建議加快發展創意農業,壯大培育富民產業。
據陶勛花介紹,創意農業是一種新產業新業態,將農業與文化、旅游、審美、設計等產業融合,拓展農業生態涵養、休閑體驗、文化傳承等功能,推動農業生態價值轉化,助力農民富裕富足、鄉村和美振興。
陶勛花與創意農業結緣,源于前些年岷江村產業轉型,淘汰了部分低價值的花木。那會兒,陶勛花并不知道什么是創意農業,只是埋頭大力發展小微盆景、蜀繡和手工編織項目。學習歷年中央一號文件之后,才明白這些項目就屬于創意農業,不但增加了農業的附加值,還吸納了村民靈活就業,拓寬了增收渠道。
為更好地推動創意農業發展,陶勛花對成都市相關產業進行了深度調研。目前,成都市打造了中國天府農博園、創建社區美空間、舉辦農博會和創意農業國際發展論壇,突出綠水青山特色、做亮生態田園底色、守住鄉土文化本色,推動創意農業和休閑旅游業高質量發展。
讓陶勛花苦惱的是,創意農業發展面臨功能單一、主題不明、創意不突出等問題。她告訴記者,大部分地方以休閑觀光農業為主,同質化嚴重,缺乏主題創意和文化特色。采摘園數不勝數,但能煥發農民“生氣”、融入時代“朝氣”的屈指可數。
“發展創意農業,推進鄉村振興,需要大量中高端人才。”陶勛花告訴記者,人才匱乏、策劃能力滯后導致鄉村特色資源挖掘不足,缺乏讓人看鄉景、品鄉味、憶鄉愁的高端創意產品,難以形成高關注度,制約了創意農業的發展。
陶勛花建議,創意農業要與鄉土文化相結合,全面加強鄉土文化保護。保護好傳統村落、民族村寨、傳統建筑、文物古跡、農業遺跡、灌溉工程等農業物質遺產,傳承好民俗文化、傳統手工藝、漁港文化等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陶勛花看來,鄉土文化是鄉愁的根與魂,它以村志、村史等為載體。以岷江村正在組織撰寫的村志為例,從中可以探尋村莊從何處而來、將往何處而去,有助于凝聚村莊發展的合力。
“要從這些鄉土文化中找尋特色創意,并與農業相結合,推進鄉村振興。”陶勛花說。
陶勛花介紹,2022年10月,溫江區舉辦了第十五屆創意農業論壇岷江村鄉村旅游創意產業振興峰會。這是一場以桂花為主題的暢玩盛宴,游客們賞桂樹、打桂花,埋酒藏香、登科折桂、桂月應愿。她建議,舉辦鄉村振興“金點子”大賽、鄉村旅游策劃大賽、土特產品抖音大賽等,借助公眾“外腦”的力量,收集高質量的創意農業“金點子”。
“有了好創意,落地是關鍵。”陶勛花建議全面建立完善創意農業政策扶持體系以及服務與保障體系,分門別類設立鄉村旅游創意庫或管理系統,提高創意的利用與轉化效率,推進創意在景區、服務區、鄉村落地見效,創響“珍稀牌”“工藝牌”“文化牌”的鄉土品牌。
針對創意農業人才匱乏的問題,陶勛花建議加強鄉村振興人才隊伍建設,既要引入各類創意人才資源,也要支持返鄉農民工、大學生、退役軍人以及離退休人員、專業人員等投身鄉村振興,讓“田秀才”“土專家”“鄉創客”和能工巧匠在鄉村振興中真正發揮作用。
全國人大代表佟亮建議
持續整治提升農村人居環境
“發展的目的就是讓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好。”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遼寧省沈陽市遼中區潘家堡鎮于家臺村黨總支書記佟亮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第一次當選全國人大代表,佟亮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這位剛剛四十出頭的遼寧漢子,已經在村黨總支書記的崗位上度過了7個春秋,把一個落后村變為全國文明村、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帶領村民過上了好日子。
“我帶上會的建議主要圍繞鄉村振興方面,都是根據自己的調研和平時的總結提出來的。”佟亮告訴記者。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扎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這正是佟亮在履職中關注的重要工作之一。
佟亮發現,近年來,隨著全國美麗鄉村建設整體扎實推進,廣大農村地區呈現欣欣向榮景象。但是,在農村地區管理方式由粗放向精準轉化的過程中,農村環境衛生處理不及時、不得當、不徹底、不可持續等問題愈加突出。例如,一些村子村內民居、道路干凈整潔,但村邊都是村民傾倒的生活垃圾,環境較差;有的村子集中發展養豬、養牛等養殖業,但牲畜糞便處理沒有跟上,隨意傾倒在村邊溝渠里,異味嚴重,還可能污染地下水;有的村子空閑民居多,長期無人居住導致倒塌;還有的村子把塑料地膜、藥劑塑料包裝物等農業生產垃圾隨意亂扔或就地焚燒,既影響了農村風貌,也污染了生態環境,可以說“有百害而無一利”。
佟亮總在琢磨,為啥這些村子會出現這樣的問題?經過議事協商討論,佟亮發現,原因是多方面的。從主觀來說,一些村民缺乏環保意識,認為祖祖輩輩都這么過來了,村邊的垃圾靠自然和時間的力量就可以慢慢消化。從客觀來說,一些村子集體經濟薄弱,難以聘請人員承擔環衛工作。另外,不少村民搬遷到城鎮,村里房屋長期無人看管居住,更容易倒塌,影響村莊形象。
佟亮深知,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來之不易。以垃圾分類為例,村“兩委”引導村民按照生活垃圾、可回收物等分類,并放到家門口,由保潔員每天清理。“我們村里聘請了5名身體條件較好的困難群眾作為保潔員,每年總工資10萬元左右,既讓困難群眾可以通過勞動增加收入,也改善了村里的環境。”佟亮告訴記者。
在于家臺村的微信群里,村民們發送著村莊發展變化的對比圖片,品嘗環境改善帶來的甜頭。垃圾分類、廁所革命、美化綠化、污水處理、美麗庭院、村莊整體規劃等建設讓鄉村越來越宜居。村內道路硬化率達100%,道路兩旁安裝了路燈、種上了樹木。到了晚上,路燈照亮了村民腳下的路,也照亮了村民通往幸福的路。
今年全國兩會上,佟亮結合自身經歷建議,將城鎮環衛體系向農村延伸,統籌管理城鄉環境衛生工作,統一標準,優化資源配置,提升農村人居環境。
“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推進廁所糞污、易腐爛垃圾、有機廢棄物就近就地資源化利用。要做到這一點,建議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建立白色垃圾處理設施、糞污綜合利用設施、污水收集處理設施等。”佟亮告訴記者。
美好環境,共同締造。“鄉村歸根到底是村民們生活的地方。將生于斯長于斯的村莊打造成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全體村民對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佟亮表示,要加強基層治理,完善村規民約,引導村民積極參與,制訂符合本地本村特色的人居環境整治提升方案,讓建設和美鄉村成為大家的共識和集體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