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伍 欣
全國人大代表、甘肅省蘭州市慈善總會會長、蘭州鑫源現代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尹建敏,從1999年開始投身慈善事業,同時積極參與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帶動鄉村婦女就業致富,走出了一條特色助農富農之路。
因為持之以恒地在婦女事業、慈善事業等領域作出突出貢獻,尹建敏榮獲了“最美巾幗奮斗者”、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全國脫貧攻堅獎奉獻獎、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全國勞動模范等多項殊榮。
傾力傾情扶貧濟困
2014年以來,尹建敏先后在甘肅蘭州、臨夏、定西等地投資成立4家扶貧企業,以農業產業發展助力脫貧攻堅,帶動12個鄉鎮、43個村開展規模化種植養殖,打造出多個知名特色農產品品牌,并積極參與“千企幫千村”精準扶貧行動,幫助1.1萬多戶貧困家庭實現穩定脫貧。
在公司成立伊始,尹建敏就一并組建了志愿服務隊。她常年參與各類公益慈善活動,捐資助學、抗震救災、抗擊疫情等處處有她的身影。
這些年來,尹建敏一直在捐助困難家庭兒童和學生,關愛村里留守兒童,走訪慰問敬老院老人。截至目前,尹建敏已資助了100多位孤寡老人和600余名學子,累計捐款捐物價值2600多萬元。
決不讓一個鄉親在鄉村振興的路上掉隊
3月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把產業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尹建敏表示,學習了總書記的講話,她感到很激動,“作為新時代新農人,我信心百倍、干勁十足。接下來,我還要繼續挖掘鄉村的多元化價值,依托特色產業資源,加大商品研發、轉化,提高產業附加值,提升產業發展的綜合效益,讓農民更多分享增值收益,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今年,尹建敏帶來了鄉村振興方面的建議。她表示,做好鄉村振興,就要做好產業振興,產業越興旺、產業體系越健全,農民增收渠道就越通暢。尹建敏希望鄉村產業能夠進一步發展壯大,讓農村里的年輕人能留在家鄉工作,讓兒童和老人“不再留守”。
“鄉村振興事關億萬農民的民生福祉,作為全國人大代表、民營女企業家,我要進一步壯大特色優勢產業,暢通農民增收渠道,以產業鏈、技術、人才、機制支撐為重點,實施產業幫扶,助推鄉村全面振興,帶著在扶貧路上一起走過來的農戶們邁向更好的新生活,決不讓一個鄉親在鄉村振興的路上掉隊。”尹建敏說。
“慈善組織要著眼于自身特長,以項目為載體參與鄉村振興。”身為蘭州市慈善總會會長,尹建敏認為,慈善組織是鄉村振興不可或缺的力量,參與鄉村振興也是慈善組織的重要使命。“慈善組織要引導公益慈善資源、市場資源要素向鄉村流動,實現城鄉資源要素融合,更多地為鄉村發展賦能。”尹建敏說。
幫助鄉村婦女就業致富
2018年年初,尹建敏帶領團隊到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扶貧,在東鄉,尹建敏發現當地農村婦女讀書少、不愛出門,大多數在家帶娃、干家務活。
尹建敏認為,東鄉想要徹底脫貧,就應該解決婦女的就業問題,讓她們有錢賺。如何既尊重東鄉婦女的習俗,又能幫她們走出家門掙錢?對東鄉地理環境、氣候狀況等自然條件考察后,尹建敏決定在這里種植黑木耳、蘑菇。
尹建敏籌集3800多萬元,成立了食用菌科技開發公司,建起黑木耳種植基地。在全產業鏈中,公司負責菌棒研發培養、產品銷售等投入資金多、技術難度大、回收周期長的工作,村民主要負責木耳菌棒采摘。
尹建敏挨家挨戶跑,勸當地婦女來基地務工,然后組織她們學文化、學技術、學本領,掌握一技之長。公司實行彈性工作制,如果有家務就先忙家務,這種靈活的工作機制讓村里的婦女不僅能掙到錢,還可以照顧家庭,把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2021年,尹建敏又建起了食用菌菌種加工基地,解決了當地380名農村婦女就業,人均年收入可達3萬元以上。尹建敏表示,隨著基地的進一步發展和產業鏈的延伸,能幫助更多的婦女就業增收。
引導農村婦女走科技致富路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持續關注農村婦女的發展和權利保護問題,尹建敏認為,要整合部門資源,凝聚社會力量,形成農村婦女和留守兒童關愛長效機制,提高農村婦女就業技能和思想認識,引導她們走科技致富、文明生活的道路。
“提升農村婦女素質,需要做好智力扶持的文章。”尹建敏認為,既要重視物質幫扶,又要注重精神幫扶和智力支持。可以組織種植養殖專家、創業致富能人深入田間地頭、創業一線,為農村婦女開展各種技能培訓,傳授創業經驗,從而幫助她們自力更生,投身到農村經濟建設的熱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