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 婷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優化孤寡老人服務,推動實現全體老年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這為我國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明確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日,全國政協委員、國家衛生健康委原黨組成員、中國老齡協會原會長王建軍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指出,貫徹落實好黨的二十大精神,關鍵是將積極老齡觀、健康老齡化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融入中國式現代化全過程,讓全體老年人都能共享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
記者: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日益加快,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已上升為國家戰略。在及時、科學、綜合應對人口老齡化方面,我國取得了重要成就,對此應該如何全面客觀理解?
王建軍:我國是世界上人口老齡化程度比較高的國家之一,老年人口最多、老齡化增速最快、應對人口老齡化任務最重。我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工作不僅直接關系我國自身的改革發展穩定大局,也是解決全球老齡問題的關鍵。貫徹落實好黨的二十大精神,關鍵是將積極老齡觀、健康老齡化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融入中國式現代化全過程。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位全局、著眼長遠,堅持應對人口老齡化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堅持滿足老年人需求和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相結合,全面部署、協調推進老齡事業改革創新。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就我國人口老齡化形勢和對策發表重要講話,全面闡述新時代老齡工作的原則、目標、方向和重點;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上升為國家戰略;2021年重陽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對老齡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把積極老齡觀、健康老齡化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黨的二十大對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進一步部署。與此同時,老齡政策法規不斷完善,養老事業和產業統籌推進,老年人保障和服務水平顯著提升,養老孝老敬老環境不斷優化,我國老齡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
但也要看到,與新時代老年人過上幸福生活的期盼相比,我國老齡工作在思想觀念、政策措施、工作基礎、體制機制等方面還存在明顯不足,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積極老齡觀、健康老齡化理念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度融合,必須著力解決。
記者:著力解決我國應對人口老齡化中存在的問題短板,從頂層設計和工作部署上來看,關鍵著力點在哪些方面,或者還需要付出哪些努力?
王建軍: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應當抓住四個關鍵詞。
一是積極。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積極看待老齡社會,積極看待老年人和老年生活。因此,要客觀、全面、辯證看待人口老齡化。人口老齡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共同特征,是經濟社會發展進步的產物。我國人口老齡化起步晚、速度快,任務重、基礎弱,環境和條件復雜,文化底蘊特殊,人口老齡化的進程與社會轉型、經濟轉軌相交織,與新型城鎮化、社會信息化和國家治理現代化同步,這些特殊性使得我們必須努力探尋中國特色的老齡化應對之路,實現“中國特征”向構建“中國優勢”轉變。
二是健康。從人類社會應對人口老齡化經驗來看,健康老齡化是最經濟、最實惠、最有效的手段。黨中央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相繼出臺實施《“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以及《“十四五”健康老齡化規劃》等一系列政策法規,強力推進健康老齡化。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老齡健康事業快速發展,老年人健康水平穩步提升,我國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8.2歲,這是衛生健康事業取得重大成就的顯著標志。但我國健康預期壽命與發達國家還存在一定差距,任重道遠。
三是體系。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再次重申“系統觀念”。健全完善老年人社會保障體系、養老服務體系、健康支撐體系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目標,要通過加大制度創新、政策供給、財政投入等來實現。同時,健康中國與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要協同,養老事業和產業要協同,老有所為與老有所養要協同,傳統服務和現代服務手段要協同,居家社區機構要協同,醫養康養要協同,都是對系統觀念的貫徹落實。
四是共享。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共同富?!薄敖∪竟卜铡?,這些重大部署都體現了共享。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一個社會幸福不幸福,很重要的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應當通盤考慮老齡問題。近年來,我國建成了世界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實施老年優待政策,將老年健康與醫養結合服務納入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建立基本養老服務清單制度等,都與新發展理念、高質量發展要求相契合,最終目的是實現老年人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記者:對于貫徹落實好黨的二十大精神,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您有哪些思考和建議?
王建軍:“十四五”時期是我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戰略窗口期,今年是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深入推進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把積極老齡觀、健康老齡化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融入中國式現代化全過程,需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要加強人口老齡化的知識普及和宣傳引導。進一步引導全民積極看待老年人和老年社會。在全社會開展人口老齡化國情教育、老齡政策法規教育。加強對老年人正面形象和積極作用的宣傳,引導全社會增強接納、尊重、幫助老年人的關愛意識和老年人自尊、自立、自強的自愛意識。
二要將積極老齡觀、健康老齡化理念融入經濟社會政策的方方面面。推動公共政策和社會服務貫徹“年齡平等”的原則。加快發展銀發經濟,研究制定老齡產業引導目錄、發展規劃和標準體系,推進老齡產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鼓勵開發適合老年人特點和需求的各類產品和服務項目,推動養老服務與教育、醫療、保險、健康、體育、文化、旅游等產業融合發展。
三要大力強化老年人社會保障、養老服務、健康支撐。 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盡快實現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加快發展企業(職業)年金、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和商業養老保險。完善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加快發展商業健康保險,加快長期護理保障制度試點,推進異地住院就醫費用直接結算。著力解決養老服務用地難、融資難、用工難、經營難等突出問題;加快補齊老年人精神關愛、心理疏導等短板;實施基本養老服務制度;增加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的有效供給,推動居家、社區和機構養老服務融合發展;提升農村敬老院服務能力和水平,大力發展農村互助養老服務;建立完善獨居、空巢老人定期探訪制度、關愛服務制度;健全養老服務綜合監管制度,提升綜合監管水平。加大老年教育、文化、體育、旅游等服務供給。推進老年人健康知識和健康生活方式普及,加強對老年人膳食習慣的科學指導,強化對老年人常見病和慢性病的早診早治、規范治療、醫防協同。加強老年醫療設施和服務能力建設。發揮中醫藥在老年人健康維持、疾病預防和治療康復中的特殊功效。深化醫養、康養結合。
四要進一步營造養老、孝老、敬老的社會環境。完善有利于子女履行贍養、照料老年父母責任的支持政策,深入開展中華孝道文化傳承和創新活動,探索以“時間銀行”為載體的助老志愿服務新途徑。豐富和提升老年社會優待服務。推進老年友好型社區示范創建,加強居住社區的公共場所和設施的適老化、無障礙改造和建設。幫助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積極開發老年人力資源,加強老年人才供需信息平臺建設。鼓勵老年人參與各種志愿服務。
五要健全有利于落實積極老齡觀和健康老齡化理念的體制機制。加強黨對老齡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將老齡事業發展重點任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納入黨委和政府的工作部署和議事日程。落實各級政府對老齡事業發展的應盡職責。建立健全相關的經費投入、資源配置、政策引導、規劃引領、法律規制、督促檢查等方面工作機制。重點發揮各級各類群團組織的積極作用,激發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等各方面力量參與老齡工作的積極性,鼓勵社會資本參與老齡事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