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優化孤寡老人服務,推動實現全體老年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發展社區和居家養老服務,加強養老服務保障。每年全國兩會上都有代表委員關注養老問題,農村的養老問題尤其受關注。近年來,為讓農村老年人頤養天年,各級民政部門結合當地實際在農村探索居家養老服務,取得了一定成效。
今日,本報策劃推出“民政高質量發展”系列訪談,聚焦民政部門以黨的二十大提出的“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部署為指引,在農村老年人居家養老服務方面的政策推進,邀請省級民政部門相關處室負責人以及市、縣兩級民政部門負責人交流推進農村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的舉措和長遠謀劃,為推動鄉村振興和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作出民政貢獻。
主持人:本報記者 安 娜
訪談嘉賓:
葉建之 湖南省民政廳養老服務處處長
李墨豪 重慶市民政局養老服務處副處長
張志才 湖北省咸寧市民政局局長
安占立 河南省洛陽市民政局局長
馬慶國 山西省平陸縣民政局局長
韓福輝 吉林省長春市雙陽區民政局局長
農村養老事關億萬老年人及其家庭的幸福生活,事關鄉村振興,事關建設現代化國家目標的實現。請您結合當地實際,談一談貴地在推進農村居家養老方面有何規劃,又是如何實施的?
葉建之:按照“政府扶得起、村里辦得起、農民用得上、服務可持續”的發展思路,湖南省積極打造“縣區有院、鎮街有中心,村組有點”的三級養老服務網絡,在村級打造兼具集中居住和公共服務功能的農村養老服務場所。近年來,我省相繼出臺《關于推進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關于促進農村養老服務發展的若干措施》《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留守老年人關愛服務工作的實施意見》等多個政策文件,帶動市縣形成了一批操作性很強的農村居家養老服務政策制度。同時,出臺《湖南省推進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實施方案(2022—2025年)》,發布省級基本養老服務清單。目前,已通過政府補貼等方式,實施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和家庭養老床位建設,為農村居家養老提供便捷和專業服務。
張志才:近年來,湖北省咸寧市通過鞏固家庭養老基礎地位、加強農村社區居家養老設施建設、深化農村養老服務等舉措,統籌推進農村居家養老服務工作。實施“一家一護”家庭養老服務提能工程,將農村高齡、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家庭中的家庭照護者納入民政部門養老護理培訓。健全農村居家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將原定于“十四五”期間完成的5766戶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任務,提前到2022年完成,按照每戶2000元—3000元的標準,籌措改造資金1222萬元,實現了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動態全覆蓋。同時,不斷提升農村養老服務質量。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為特殊困難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復護理等上門服務,全面建立農村留守老年人關愛服務工作機制和定期巡訪制度。
馬慶國:農村養老問題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問題,有著復雜的背景和原因。近年來,山西省平陸縣探索建立以日間照料中心為平臺的農村養老模式,以此推進農村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讓農村老年人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溫馨服務。縣政府在有條件的村,由最初提供3萬元開辦費,增加到現在的10萬元,通過對農村集體閑置房屋、學校等場所進行改造,建設日間照料中心,確保農村老年人吃飯有地方、娛樂有場所、關愛有保障。村委會作為日間照料中心的直接組織者,為老人量身定制老年食堂、生活照料、康復護理、娛樂活動等一體化服務。縣委、縣政府出臺加強農村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的實施方案,把農村居家養老服務工作作為各級政府重要工作內容,落實屬地管理責任,強化民政、公安等有關部門的責任,各司其職、協同配合,切實保障農村老年人的合法權益。
從目前來看,農村人口的老齡化問題相較于城市更為嚴重,農村老年人對養老服務的需求更為緊迫,個性化需求也在逐日增多。近年來,貴地開展的農村居家養老服務有哪些特色,滿足了老人的哪些需求?
葉建之:在開展農村居家養老服務的過程中,湖南推動市縣建立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試點示范,打造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發展模式,如湘潭縣“黨建+蓮湘頤老”模式、攸縣“長者之家+社區驛站”模式、雙牌縣“養聯體”模式等。全省普遍建立了以鄉鎮政府和村(社區)為責任主體的農村居家特殊困難老年人定期探訪制度。各地積極發動社會組織、志愿服務隊伍廣泛開展關愛行動。長沙市天心區實施“湘府鄰伴”巡訪探視和鄰里互助;大部分市縣開展“牽手行動”,組織機關干部與困難留守老年人牽手結對,滿足老年人精神慰藉等需求。此外,優化醫養結合服務,推動農村嵌入式醫養結合機構發展和醫療養老資源共享,引導基層醫務人員開展駐點服務,推動鄉鎮衛生院向醫養結合機構轉型,解決農村居家老年人的醫療服務需求。
張志才:作為一個“七山一水兩分田”、農業農村占較大比重的城市,為破解農村居家養老難題,咸寧市緊緊圍繞農村閑置土地、房屋、場所做文章,探索推進田園養老綜合體、鄉村養老合作社、互助養老中心戶、開放多元幸福院四種模式。在支持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服務方面,制定支持養老政策43條,鼓勵有實力、有愛心的企業整合農村閑置土地、住房,建設田園養老綜合體;在打造鄉村養老合作社方面,民政部門以獎代補,鎮、村兩級協調扶持,積極引導鄉賢能人帶頭興辦農業生產和養老服務相結合的鄉村養老合作社;在打造互助養老中心戶方面,鼓勵村民將自建房屋改造成居家養老服務場所,政府對做得好的給予適當獎勵,以獎代補;在打造開放多元幸福院方面,投入3000余萬元建成農村老年互助照料設施650個。四種模式的綜合運用,有效解決了農村養老服務設施供應不足、互助照料中心運轉不暢、一些村民養老金不足、農村留守老年人照護難等問題。
馬慶國:平陸縣科學制定發展規劃,優化農村居家養老服務內容,提供農村居家養老特色服務。堅持老人自愿申請原則,為有經濟支付能力和服務需求的老人提供有償服務,實現從基本生活照料向專業護理、精神慰藉等方面延伸。推進家庭醫生簽約制度,為農村老年人提供連續性的健康管理和醫療服務。隨時了解獨居、失能、貧困、高齡等老年人情況,并及時實施關愛救助。建立農村困難老年人探訪制度,由村委會落實專人定期上門,及時了解或評估老人的生活情況以及家庭贍養責任落實情況。同時,開展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依托智慧養老服務平臺,為社區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低保家庭中60歲以上的失能老人,70歲以上的獨居、失獨、空巢老人提供居家養老服務。對以上符合條件的服務對象按照每人每月50元的標準安排購買服務經費,提供助餐、助醫等六類居家養老服務。
國務院印發的《“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提出,以村級鄰里互助點、農村幸福院等為依托,構建農村互助式養老服務網絡。請問,您所在的地區是如何開展互助養老的?
李墨豪:重慶市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于一體,農村養老服務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近年來,我們積極鼓勵引導各區縣因地制宜探索建立農村互助養老服務模式。目前,每個村都設置了一個互助養老點,至少配備了一名專兼職養老助理,培育了一支志愿服務隊伍;每個村民小組組建了一個互助服務小組,對農村老年人開展定期巡訪、結對幫扶、緊急救援等服務。我們依托村級互助養老點,摸清農村居家特困人員、低收入家庭及其他高齡、獨居、留守老年人底數,建立基礎臺賬,區分不同需求,整合資源,開展多樣化、有針對性的互助養老服務。對居家特困人員、低收入家庭等重點對象,組織開展“一對一”結對幫扶,提供居家照料、尋醫送藥、代買代繳、春種秋收等生產生活支持服務;對其他高齡、獨居、留守老年人,實行“網格化”“劃片式”結對幫扶,定期上門巡訪探視,提供救助幫扶、家政保潔、精神慰藉等服務。
安占立:河南省洛陽市鼓勵在老年人集中養老意愿較強、經濟基礎較好、居住較為集中的地方,優先選取閑置集體建設用地,建設集中互助養老服務站,設置獨立的老人居住單元,提供客廳、臥室、廚房、衛生間等基本生活空間,并配建綠地、健身場所等公共活動空間。集中互助養老服務站堅持村民自治,由村干部、村民代表、鄉賢能人、農村“五老”等人員組成專兼結合的養老理事會,負責日常事務管理,弘揚“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理念,實現農村老年人從分散養老到集中養老、從居家養老到居家互助相結合養老。同時,我們還支持鄉鎮區域集中養老服務中心、小型集中養老服務點、村級居家助老服務點開展互助養老,發揮社工和志愿者的補充作用,引導、鼓勵低齡老年人等實現自助、互助養老。
韓福輝:吉林省長春市雙陽區有60歲以上人口7.6萬人,其中2/3生活在農村,獨居、空巢老年人的占比非常高,這迫切需要我們改善農村養老環境,提高服務質量。在互助養老方面,我們有組織地開展了農村鄰里互助項目。以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為重點,提供“兩訪、三查、四助”服務,每天早晚兩次走訪受助老人家庭,查看老人吃、穿、住三個方面的情況,結合老人需求,提供助餐、助潔、助醫、助難四個方面的服務。同時,以村級養老大院為依托,通過村民自發組成的老年協會開展互助養老服務。把符合條件的老人托管到指定的養老機構,解決老人養老難題。探索“時間銀行”模式,在太平鎮齊瓦房村設立試點。利用農村福利中心現有資源,構建農村互助服務網絡,擴大服務范圍,提供情感關懷和生活幫扶。
居家養老服務是一個需要不斷完善的過程,請問當地對發展農村居家養老服務有哪些思路?下一步有哪些工作安排?
李墨豪:重慶市將加快補齊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短板,持續推進城鄉養老服務均等化發展。進一步提升農村養老兜底保障能力,加強農村養老服務能力建設,依托鄉鎮、村社等基層治理力量,建立特殊困難老年人定期巡訪制度,幫助兜底保障對象及留守老年人解決基本生活安全問題,督促家庭成員履行贍養撫養義務。同時,提升農村養老服務信息化水平。支持各區縣依托“金民工程”、養老大數據云平臺,建立農村老年人數據庫,重點掌握留守、失能老年人等基礎信息,鏈接鄉鎮養老服務中心、村級互助養老點等服務資源,整合城鄉養老服務資源要素,開展信息采集、精神慰藉、政策咨詢等線上線下融合服務。
安占立:農村居家養老是養老事業發展的重要課題,事關千家萬戶,需要持續發力、久久為功。下一步,我們將不斷推進農村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在擴大農村居家養老供給的同時,完善現有設施設備。加大財政資金投入,拓寬資金渠道,搶抓普惠養老專項再貸款機遇,積極申報政府專項債,提高養老服務投入水平。引入優質市場主體,通過政府購買服務、股權合作、公建(辦)民營等方式,支持各類市場主體為農村老年人提供高質量的養老服務及產品,提升服務能力和水平。促進融合發展,支持縣域利用山水田園資源,結合鄉村振興,探索“康養+文旅小鎮”“康養+田園度假村”等發展模式,為農村老年人提供高品質養老服務。進一步構建農村“集中+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實現農村老年人住得近、住得起、住得慣的家門口幸福養老。
韓福輝:雙陽區在構建城鎮養老服務體系中積累了一些經驗,下一步,我們將著力從重點保障向普惠型養老方向發展。首先,對全區6萬多名老年人進行摸底排查;其次,對獨居、失能、重殘、空巢、留守、高齡、特困、計劃生育特殊家庭等8類人群的養老需求,建立電子檔案臺賬,提供巡訪服務,有針對性地分類滿足養老需求;再次,積極推進農村福利中心由民政部門直接管理工作,對農村福利中心實行升級改造,改善服務環境。此外,努力推動農村養老大院和互助養老站點建設,到2025年實現農村養老服務全覆蓋,各村均建立互助養老站點。
四川省儀隴縣——強化服務供給 助力夕陽更美
廖英杰
近年來,四川省儀隴縣以人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為目標,創新模式,強化供給,優先保障特困老人、失能老人、農村老人剛性需求,全面建立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實現特殊困難老年人養老服務公益化、城鄉養老服務均衡化、養老產品供需多樣化、養老行業管理標準化。
提升醫養結合質效。根據機構規模和區域醫療資源情況,推行“嵌入+簽約”醫養結合模式,鄉鎮衛生院入駐條件成熟的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并設立衛生室,建立就診綠色通道。根據老年人需求,分層分類設計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包,建立以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全科醫生為主體、全科團隊為依托,居家養老機構、社區志愿者、老年人家屬共同參與的居家社區老年人醫療衛生監測防治網絡。
推動社區養老發展。按照“中心、站、點一體化,養、醫、教大融合”思路,試點建設社區養老服務綜合體,引入專業養老服務團隊運營管理,以綜合服務中心為龍頭,整合社區衛生服務站、小區物業等資源,為老年人提供暖心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設置家庭鄰里互助養老點,為社區居家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緊急救助、健康管理、精神慰藉等服務。
創新互助養老模式。構建“政府部門指導+互助組織負責+社工機構引導+社會力量協同”的農村互助養老模式,試點建立“時間銀行”,設置“互助超市”。通過集體經濟分成、社會或政府捐贈等渠道充實“互助超市”物品,明確超市物品只能通過“時間銀行”積分進行兌換,有效提升群眾參與互助養老的積極性。目前,該模式已在2個村(社區)試行,2023年將擴展到20個村(社區)。同時,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定期對特殊困難老年人進行巡訪探視,關注老年人健康狀況、居住環境等情況,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河北省青縣——“孝老食堂”暖胃又暖心
朱潤國
近年來,河北省青縣面對日益加快的人口老齡化進程,聚焦農村老年人對養老服務的實際需求,打造“孝老食堂”,讓老年人暖胃又暖心。
建機制。成立由縣委書記任組長,縣長、縣委副書記為副組長的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領導小組,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定期研究部署全縣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工作。出臺《關于加強“孝老食堂”建設 全面提升農村養老服務保障水平的實施方案》,明確“孝老食堂”建設原則、發展步驟和建設目標。按照全覆蓋、分重點、分批次推進的思路,對全縣養老服務基礎情況進行全面摸底,利用農村幸福院、文化活動中心、閑置民房等場所,統籌使用各類資源,確保每個鄉鎮至少建設一所精品示范型“孝老食堂”。
促規范。出臺“孝老食堂”建設規范、運行管理辦法、日常規章制度等一系列文件,明確“孝老食堂”建設運行標準和各方管理職責。制定獎補扶持政策,對管理規范、效果突出的“孝老食堂”,按照服務人數、建設規模等實際情況給予一定獎補,充分調動各村創先爭優的積極性。
抓長效。推行集體經濟驅動型、社會愛心捐助型、移風易俗引導型、市場化運營型四種模式,推動“孝老食堂”建設運營長效化。各村集體收入成為“孝老食堂”運行發展的主動力,村“兩委”拿出部分集體收入投入到“孝老食堂”建設中,配備標準化廚房設施、餐桌椅等,保障“孝老食堂”的日常運營。引導熱心公益的企業、個人等參與“孝老食堂”建設。各村鄉賢議事會、紅白理事會等村級自治組織倡導村民為老人提供助餐、助潔、助浴等服務,助推鄉風文明。將市場經營與“孝老食堂”功能融合,對困難老人實行低償收費、村委補貼,對其他村民按照低于市場標準價收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