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 婷
“一輩子吃了不識字的苦,沒想到老了,居然學會了寫字。”近日,江蘇省鎮江市潤州區蔣喬街道嶂山村的王菊華老人,看著自己寫在紙上的名字,激動萬分。
2021年,嶂山村著力打造“老年小學”民生項目,聘請志愿者教老人習文識字,村里40余名老年人過上了有“知”有味的幸福生活。
老年是人的生命的重要階段,仍然是可以有作為、有進步、有快樂的重要人生階段。如何滿足老年人的美好生活新期待?在今年全國兩會上,致公黨中央帶來了拓展老年人“文教康養”事業的提案。
“文教康養”事業發展急迫且可行
“與我國龐大的老年人口相比,目前的老年教育不能很好滿足老年人的需求。”提案執筆人,致公黨天津市委常委、天津財經大學教授陳燦平告訴記者,“‘文教康養’是更能綜合滿足老年人文化、教育、精神等需求的大事業,具有一定的急迫性。”
據中國老年大學協會統計,截至2019年年底,我國老年大學(學校)共7.6萬所,在校學員1088.2萬人。致公黨中央在調研中發現,目前老年學校服務能力僅占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的4%左右,且多數課程選課率僅有1/20,老年大學報名火爆,一座難求。
2021年,國務院發布的《“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明確提出,支持各類有條件的學校成立老年大學(學校)、參與老年教育。“國家的政策支持,讓‘文教康養’事業發展有了制度基礎。”陳燦平說。
致公黨中央通過抽樣調查發現,有意愿每月支出300元—500元用于“文教康養”的老年人占比達1/5以上。陳燦平進一步介紹道:“如果子女每月贊助老年人200元—300元,政府或社會每月提供專項補貼100元左右,老年人僅需每月自付100元—200元,就能保障長期穩定地付費學習,‘文教康養’就有了實現的可能。”
挖掘老年人潛能,培育需求市場
如何滿足老年人需求,培育壯大“文教康養”市場?致公黨中央提出,可通過宣傳引導、發放補貼或優惠券、設立獎學金等形式,鼓勵、引導老年人釋放“文教康養”潛力。
陳燦平認為,“文教康養”事業是老年人共享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成果的重要途徑,是提升老年人社會參與的有力抓手,“要通過宣傳引導,幫助老年人轉變觀念。”
釋放老年人“文教康養”消費潛能,各項補貼政策要跟上。致公黨中央建議,可給予專項補貼或發放優惠券,額度可設定在老年人已交款項的10%。補貼及優惠券可通過在老年人專項補貼中設置相關支出項目,或通過加大福彩、體彩、慈善捐贈等公益投入來實現。同時,可以通過設立老年人獎學金的形式,進一步減少老年人的負擔。
精準對接需求與靈活就業雙豐收
“文教康養”事業的健康發展,不僅能讓老年人教育與精神需求有質的提升,也能成為提振經濟、緩解就業的一項舉措。
“‘文教康養’需要人才,文體、教育、醫藥、科普等專業類別的高校畢業生可以大顯身手。”在陳燦平看來,大學畢業生的文體特長、新知新能、青春熱情是助力“文教康養”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因素。
致公黨中央建議,將老年大學、開放大學等具有公益事業性質的院校,培育成為“文教康養”事業和吸納大學生就業的主陣地。可在老年教育設施中籌建互聯網教育平臺,以平臺為中心,聯系社區居委會精準提供老年人“文教康養”需求,并將這些需求提供給大學畢業生,實現提升養老品質和緩解大學生就業難的雙贏。
陳燦平認為,“隨著老年人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單獨輔導授課需求也在增加,老年人可在平臺選擇老師一對一教學,更好地滿足個性化學習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