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 婷
讓老年人享有幸福晚年,不僅是“小家”的期盼,更是“大家”的奮斗目標。在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日趨加快的背景下,老年人長期照護問題日益突出。自2016年起,我國部分地區積極開展長期護理保險(以下簡稱長護險)試點工作,在制度框架、政策標準、運行機制、管理辦法等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
今年全國兩會上,多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聚焦老年人急難愁盼,認為長護險制度全國統一的時機已相對成熟,并就如何推動長護險可持續發展、提質擴面等方面建言獻策。
老年人對長護險需求日益迫切
北京大學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到2030年,我國失能老年人將超過7700萬人。在家庭小型化背景下,失能老年人家庭養老問題日益凸顯。發展長護險使陷入養老困境的家庭有喘息之機,顯得越來越迫切。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深圳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常巨平在調研中發現,隨著老齡化、慢病化、少子化疊加發展,失能老年人的長期照護需求急劇增長,“這些問題都在提示我們,應該把建立長護險制度提上議程。”
近年來,我國長護險試點城市擴展到了49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長護險模式。以浙江省嘉興市為例,通過聚焦城鄉全員覆蓋、建立精準識別機制、建立省級標準體系、建立多元共治模式,打響了“浙里長護在線”品牌。截至2022年年底,全市參保人數共423萬人,惠及4.18萬名重度失能老年人。
“從目前取得的成效來看,我認為可以從全國層面統籌長護險制度設計。”全國人大代表、太平洋醫療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周燕芳開展長護險調研多年,她認為,“如果長護險上升至國家立法,各地資金籌措機制將更趨規范、更有保障。”
“長護險覆蓋面存在不足,尤其是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較低,養老服務體系滯后,農村失能老年人長護險缺口需要引起關注。”全國政協委員、民建廣東省委會副主委魯曉明認為,“老年人對長護險的需求日趨強烈,建立全國統一的長護險制度,時機已相對成熟。”
失能等級評估標準應“全國一盤棋”
失能等級評估標準是確定失能老年人能否享受長護險待遇的基本依據,關系到長護險受益人數、保費高低、財政投入、服務供給能力、服務質量評估等各方面。
目前,老年人能力評估存在多部門重復評估、標準不一、結果不一、數據互不相通等突出問題。九三學社中央在調研中發現,失能老年人評估標準不一且重能力輕需求,《長期護理失能等級評估標準(試行)》的出臺,雖然從國家層面統一了失能評估標準,但只涵蓋了能力評估,缺少對實際需求的評估,導致服務供給精準度較低,造成服務供給內容與實際需求不匹配。
全國政協委員、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教授孫潔告訴記者:“由于沒有制定統一的長護險制度框架,各地實踐中在評估標準等方面有一定差異性,制度公平性存在挑戰。”
對此,農工黨中央認為,由于老年人能力評估參評主體較為復雜,加之人員分散、市場信息不對稱等原因,出現了逆選擇及道德風險問題。
“只有加快建立全國統一的政策制度、評估標準及服務項目標準,才能以‘全國一盤棋’的思維推動長護險制度落地實施。”全國人大代表、四川大學法學院教授里贊表示。
長護險提質擴面還需多方聯動
讓更多失能老年人老有所依,長護險制度亟待提質擴面。多位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認為,需從擴大保障范圍、拓展籌資渠道、完善評估體系等方面入手。
在擴大長護險保障范圍方面,全國政協委員、寧夏回族自治區醫療保障局局長楊淑麗建議,國家應對西部地區予以傾斜,讓更多群體和家庭享受政策紅利。農工黨中央建議將家庭病床、簽約醫生、居家養老等項目納入長護險支付范疇。民進中央提出,老年康復輔具是提高老年人生活品質的重要支撐,應研究將符合要求的康復輔具納入長護險支付范圍。
在拓展長護險籌資渠道方面,九三學社中央建議,通過明確個人繳費責任,合理劃分各方負擔水平,調整社會保險費率結構,為長護險讓出費率空間。魯曉明認為,可將長護險定位為縱貫社會保險與商業保險的險種,明確基本保障型長護險作為獨立社會保險的性質,堅持低水平、廣覆蓋原則;大力發展商業長護險,采取稅收優惠等舉措支持發展。
在構建完善需求評估體系方面,農工黨中央建議引入以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為基礎的評估標準,組建醫生、護士、社工、理療師等多專業的評估團隊,科學設置規范化操作規程和標準,對老年人的失能失智等級進行綜合評判。全國政協委員、民盟福建省委會主委阮詩瑋建議,加強第三方評估機構和人員的管理,完善評估資質認定工作,建立評估工作質量評審和監督機制,為科學劃分老年人能力等級、優化養老服務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