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凌霄
作為企業社會責任的戰略重點,參與第三次分配是當下學術界、企業界和公益慈善界等共同關注的熱點話題。慈善捐贈是第三次分配的重要方式之一,企業則是慈善捐贈的中堅力量。
當下,在慈善組織(通常是基金會)下設立冠名專項基金,是一種愈發受到企業青睞的慈善捐贈方式。原因在于,專項基金的設立簡便靈活,企業還可以享有冠名權等,并且可以獲得一定的稅收優惠。從另一個方面來說,慈善組織也通常會對專項基金收取一定的管理費用,因此這也成為很多慈善組織吸引捐贈人捐贈的重要方式之一。
但在實務操作中,有的基金會過于追求專項基金數量的增長和籌款規模的擴大,忽視事中事后監管,對專項基金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失控,陸續暴露出不少問題。正如《民政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基金會專項基金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所表述的,“有的專項基金以獨立組織的名義開展活動,有的忽視了公開透明,有的偏離了公益宗旨,有的背離了捐贈人和受助人的需求,還有個別專項基金甚至為個人或企業牟取私利”。
因職業關系,近年來筆者和所在團隊其他成員為不少慈善組織提供法律服務,經常遇到有設立專項基金意愿的企業和基金會“談條件”的情況。例如:要求由企業成立專項基金管理項目小組,全權負責專項基金管理,專項基金的資金要留在企業賬戶,由企業專款專用;要求在捐贈協議中寫明“專項基金應刻制專用印章”。
實際上,企業的這些要求都是不符合規定的。專項基金本質上是在慈善組織中設立的,企業的捐贈行為一旦完成,捐贈的財產所有權即轉移給了慈善組織,捐贈財產性質也從捐贈人的財產變為了社會公共財產,捐贈企業自此便不再對該財產享有任何占有、使用、收益、處分的權利,其享有的僅是有權指定捐贈財產的使用意愿,有權享有公益項目的冠名權、知情權、建議權、監督權等。接受捐贈的慈善組織才是專項基金的所有人,并且應對專項基金負有完全的管理責任并承擔全部法律責任。
專項基金不具備獨立法人資格,沒有獨立的民事行為能力,不能為任何法律行為承擔后果。因此,專項基金不得以獨立組織的名義開展募捐、與其他組織和個人簽訂協議或開展其他活動,其法律行為的主體也只能是慈善組織。專項基金的收支應當全部納入慈善組織賬戶,不得使用其他單位、組織或個人賬戶,不得開設獨立賬戶和刻制印章,專項基金不得再設立專項基金。專項基金并非法外之地,慈善組織若疏于監管專項基金,除了有損公信力,更可能面臨違法和行政處罰。
此外,有的企業和慈善組織約定,專項基金設立管理委員會,這在法律上是沒有限制的。但需要注意的是,管理委員會必須執行慈善組織的制度,服從慈善組織的管理,即使是管理委員會主任,也沒有“一言堂”的權利。
(作者系北京市京師律師事務所主任、中國慈善聯合會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