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晨
當下,公益慈善行業發展的系統性、整體性、關聯性不夠,與有效呼應時代發展的重大命題和解決民生發展中的新問題還有差距。筆者認為,迫切需要加快公益慈善生態建設,并以此為路徑推進公益慈善事業發展。
營造良好的公益慈善生態環境
一個好的公益慈善生態可以源源不斷地滿足公益慈善的發展需要,供給各種發展要素,包括基礎設施部分的人才、資金、項目、組織、平臺等要素;能夠提供公益慈善生態的保障要素,包括政策保障和法務、商務、財務、技術體系、籌款體系等方面的支持保障;能夠提供公益慈善生態中創新創業的培育系統,匹配公益創新創業的環境;能夠形成行業的自律系統,形成風清氣正的行業風氣。
營造良好的公益慈善生態環境和提升公益慈善行業發展的保障水平,需要從以下三個層面出發:
首先,在全國范圍內加強公益基礎設施建設,培育更多的公益人才,打造更多助力國家重大戰略、改善民生的品牌項目,孵化培育樞紐型、支持型社會組織,尤其是資助型基金會等,構建更多政府購買服務平臺、社會合作平臺,不斷提升公益慈善生態的系統性、關聯性、積聚性水平。
其次,不斷提升區域內公益慈善的政策保障水平,研究倡導與供給新的社會政策,在制度體系上打造“營社”或“營善”環境,在法務、技術、財務等方面,提供更多關聯性支持。
再次,不斷打造公益創新創業的培育系統,通過孵化器、加速器、公益創投、融資等工具,培育更多能有效解決社會問題的社會組織,培育更多具備社會化動員、市場化生存、行政化協同能力的新型公益慈善組織。
加速公益慈善生態行動
一個好的慈善公益生態不僅具備環境保障功能,更能夠創新慈善公益聯合行動的方式。當下,慈善公益行業自身力量薄弱,生態化的聯合行動成為必然趨勢——從個體行動走向規模化、分工協作、跨界聯合的生態型聯合行動。
近年來,無論是呼應國家重大戰略的生態型聯合行動,如聯合抗疫、抗震救災、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等,還是開展基層社會治理的生態型聯合行動,如“三社聯動”“五社聯動”等,都是新型生態行動的范例,也是中國式現代化實現過程中的本土創造。
沒有生態行動方式的改變,就不可能有效實現生態鏈的鏈接和生態圈的打造,也無法可持續地解決民生問題。在基層社會治理中,沒有生態化的聯動,更無法實現區域內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有效提升。
生態行動的改善,往往能夠帶來生態的好轉,生態的好轉又會帶來民生的改善,進一步激發生態行動,從而形成行動改變環境、環境塑造行動的高質量發展模式。
(作者系江蘇師范大學公共管理與社會學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