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社會組織管理工作,持續推進社會組織管理改革,有力地推動了全區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有效發揮了社會組織服務國家、服務社會、服務群眾、服務行業的作用。2018年9月7日,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常委會專門聽取了全區社會組織管理改革發展情況匯報,并對全區社會組織管理和改革工作作了安排部署。目前,全區在各級民政部門登記的社會組織已達26702個(其中社會團體13797個、民辦非企業單位12819個、基金會86個)。主要成效有:
一是社會組織管理改革取得突破。自治區黨委、政府出臺了《關于改革社會組織管理制度促進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的實施意見》。圓滿完成了兩批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鉤改革試點,脫鉤數量占比50%以上,市縣脫鉤試點覆蓋率達到100%。穩妥推進四類社會組織直接登記試點,通過優化培育發展環境、重點發展基層社會組織等9項措施,降低準入門檻、簡化登記程序。貫徹落實自治區黨委常委會議精神,成立由自治區黨委政法委書記、自治區政府分管副主席任組長,30個區直相關部門作為成員單位的工作領導小組,進一步強化了組織領導。
二是社會組織管理基礎得到夯實。先后出臺10多項規章制度,規范了社會組織登記、年檢、評估等基礎性工作。取消、調整、下放了一批社會組織登記行政審批事項,優化簡化社會組織登記管理事項20余項。對全區1600余家行業協會商會開展涉企收費清理整治。建立社會組織孵化基地10個,籌資6000余萬元培育和發展了一批在區內有一定影響力、有規模的社會組織。推進“互聯網+社會組織”建設,建成“四系統、一網站”(社會組織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庫系統、電子證照庫系統、年檢系統、登記驗資系統、社會組織網)。
三是社會組織黨建“兩覆蓋”加快推進。建立了“分級負責、分類管理、分片兜底”的社會組織黨建管理體制。各級民政部門、社會組織黨建部門將黨建工作貫穿到社會組織的登記、年檢、評估等業務的全過程,連續四年開展黨建工作“百日攻堅”,推進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兩覆蓋”。全區組建各類社會組織黨組織5175個,社會組織行業黨委150個,其中自治區本級21個。成立了民政管理社會組織黨委,主要負責涉及民政業務領域和兜底管理行業特征不明顯的社會組織黨建工作。
四是社會組織作用發揮富有成效。據不完全統計,近兩年社會組織參與政府決策咨詢、社會治理等項目220多個,23個社會組織入選了“廣西特色新型智庫聯盟”,一些社會組織在規范行業標準、推動行業誠信建設方面走在了全國前列;社會組織開展扶貧項目480余個,投入資金近1億元,受益對象5萬余人次,社會組織的作用力、影響力、正能量越來越受到社會關注和群眾認可。
五是社會工作和志愿服務管理扎實推進。研究制定了社會工作專業人才評價實施辦法、社工崗位開發與人才激勵保障實施意見。培育社工人才服務載體,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從2012年的2家增長到目前的163家,全區考取社會工作資格證書的有4665人。推進政府購買社會工作服務,2018年自治區安排資金1570萬元支持引導各地實施社工項目。研究制定志愿服務記錄和證明辦法、志愿服務激勵辦法、支持和發展志愿服務組織的實施意見等文件,完善志愿服務發展政策。加強注冊服務管理,截止目前全區在全國志愿服務信息系統的注冊志愿團體、志愿者已分別有5000多個、139萬多人,服務時間120多萬小時。
六是打擊整治非法社會組織取得階段性成果。2018年4月份以來,按照民政部、公安部的統一部署,自治區民政廳會同公安廳,深入推進打擊整治非法社會組織專項工作。成立專項工作領導小組,會同自治區公安廳制定專項行動方案,建立日常監管機制,明確定期會商、信息共享、聯合執法等事項。下發迅即開展非法社會組織排查工作的通知,深入排查摸底,做到“五清”:數量摸清、種類摸清、活動場所摸清、活動內容摸清、負責人摸清,建立月排查制度和“零報告”制度。堅持邊排查、邊打擊,通過多部門聯合執法,按照分類施治的原則,依法查處了一批非法社會組織,目前已向社會公布第一批涉嫌非法社會組織名單18個,取締、勸散非法社會組織27家。建立非法社會組織曝光機制,比如查處非法社會組織“廣西廖氏聯誼會”時,邀請媒體現場采訪報道,并以案說法,對非法社會組織的類型、危害,社會組織管理法律法規進行剖析并在媒體上宣傳,社會輿論反應強烈。(根據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政廳信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