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殯葬移風易俗,深入培育現代殯葬新理念、新風尚,推動樹立文明鄉風,廣東大力推行不占或少占土地、少耗資源、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的節地生態安葬方式,聯合省財政廳等部門出臺指導意見,規定節地生態安葬獎補資金列入市、縣財政預算,繼續實施“長青計劃”,推進公益性骨灰存放設施、樹葬區、海葬紀念設施建設。
2018年,省級財政資金安排2000萬元資助經濟欠發達地區公益性骨灰存放設施建設,進一步保障了群眾“逝有所安”的殯葬需求。全省舉行海葬154次,參加海葬骨灰9557份,舉行樹葬171次,參加樹葬骨灰5032份,發放節地生態安葬獎勵金325萬元。全省縣級行政區域節地生態安葬獎補政策覆蓋率近85%,全省節地生態安葬率超過60%。2018年新建成骨灰樹葬區4個、海葬紀念設施5座。全力推動鄉村振興 潮州市殯葬改革深入民心
在鄉村,公益性骨灰堂這種節地生態安葬方式為殯葬改革開辟了一條新路徑,使傳統祭祀風俗朝著文明低碳祭掃轉變,有效的助力了廣東省殯葬改革。目前,潮州市已建成農村公益性骨灰堂、公墓600余個,基本實現全覆蓋,真正把節儉、低碳、文明、綠色的新理念植入村民心中,轉化為具體行動。
念親堂是潮州市楓溪區楓二村的公益性骨灰堂,建于1999年,2000年投入使用,內部設有殯儀堂和骨灰堂,殯儀堂供村民們開展一些殯儀和民俗活動,骨灰堂則專門用于存放骨灰,念親堂在服務本村村民的同時,還服務周邊村鎮。據了解,全村人數約3800人,現存骨灰1000余份。本村村民每具遺體進行火葬,村委會還給予村民2000元獎勵。
據楓溪區楓二村村委會副主任劉尚民介紹:“念親堂每年都有祭拜活動,為此專門設立了祭拜大廳,規定香燭、祭品都不能帶進去,統一放在大廳祭拜臺上,并有專人看管。在離念親堂不到500米的地方,還專門建成了微型消防站,既防患于未然,又保證了生產安全?!?/P>
對于管理了12年念親堂的劉尚民來說,這不止是一份工作,更是對全村的一份堅守,他深有感觸地說:“潮汕地區傳統習俗較為豐富,在喪葬方面,有些陳規陋習一定要摒棄,但是有些好的,比如家族團結的觀念就一定要傳承下來,這里之所以命名為‘念親堂’就是告訴后輩們要懷念故去的先人,更要珍惜現在的親人,增強家族凝聚力、認同感和親切感。下一步將繼續努力做好全村的殯葬改革工作,更好地服務本村村民和周邊百姓?!?/P>
依山而建的恒思堂,不僅節約了土地,還為百姓減輕了喪葬開銷的壓力。鳳新街道大新鄉村支部委員蔡奕恭一邊指著大山的方向,一邊說:“有很多以前埋在這片山上土葬的骨灰,現在基本都遷到了這里,由土入堂,村民們的殯葬觀念得到良好轉變,也還給了潮州市一片綠水青山。”
潮州市積極宣傳節地生態安葬,出臺相關獎補辦法,注明對本市戶籍骨灰海葬按每具骨灰獎勵1000元補貼。經過不斷努力,參加海葬的骨灰數從2011年的8份,逐年增長到2018年的94份。據統計,8年來共有325份骨灰參加海葬。2018年建成海葬紀念設施,紀念碑上刻有逝者名字,并設有祭拜臺。潮州市還大力推廣樹葬花葬,將骨灰裝入降解袋,埋入樹根或花壇,讓逝者與樹長青,與花長紅。
念親堂和恒思堂等農村公益性骨灰堂的建成,大大推進了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讓人民群眾在良風善俗中實現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而這只是殯葬改革成果的一枝一葉,“綠色殯葬”在南粵大地上早已枝繁葉茂。廣東各地積極推動殯葬改革,倡導節地生態安葬,共同守護綠水青山。
廣州市大力倡導移風易俗,連續30年骨灰撒海公祭。1988年在全國首創骨灰撒海活動,開創了政府組織骨灰撒?;顒酉群?。截至2018年底,累計撒海骨灰2.4萬多具,參加群眾突破3.7萬人次。全市不建墓的節地安葬率已超過80%,居全國前列。
佛山市順德區為“綠色殯葬”開通綠色通道。2014年在飛鵝墓園設立順德區樹葬區,實行“隨時預約,隨時安葬,免費安葬”的管理模式。
深圳、中山市出臺節地生態安葬獎補政策,在免費提供節地生態安葬的基礎上,深圳對骨灰海葬獎補按每份3000元標準發放,其他節地生態安葬獎補按每份骨灰1000元標準發放;中山對骨灰海葬獎補按每份1000元標準發放,對樹葬或草坪(花壇)葬獎補按每份骨灰600元標準發放,積極擴大獎補范圍,加大補貼力度,加強宣傳引導,力促節地生態安葬。(根據廣東省民政廳信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