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通報,浙江、江西、上海、湖北、廣西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成效明顯,受到督查激勵。
廣西的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何以受到如此肯定?
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政廳有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廣西全面加強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不斷擴大基本養老保障覆蓋面,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逐步形成。
據統計,廣西60周歲以上常住老年人口目前達到700多萬人。隨著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逐步構建,老齡事業和產業快速發展,廣西廣大老年人正在從“有保障”邁向“更幸福”,養老方式也呈現出多樣化趨勢。
社區養老 開啟智慧服務模式
老年人在熟悉的環境中與家人共同生活,幸福感也會大大增加,但如何解決日常監護與救助?廣西各地民政部門利用信息化手段,積極探索“云平臺”建設,將此作為新一代互聯網養老服務的重要載體。
在梧州市恒祥社區,年過九旬的勞爺爺走失后,借助當地“云家庭”服務平臺的幫助,其家人很快就將老人尋回。
原來是有位好心人撥打了勞爺爺手環上的服務熱線電話,熱線話務員迅速通過“云家庭”服務平臺上強大的數據網絡聯系到了老人的家屬……
據了解,目前,梧州市“云家庭”服務平臺已建立精準的老年人電子檔案,通過數據庫進行動態管理;同時,為老年人配備定制手機、藍手環等穿戴設備,實現位置監護和緊急救援等線上關愛服務功能。
自2015年起,梧州市連續4年將“云家庭”服務中心建設列入當年市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并投入建設資金和購買服務資金920多萬元。由各城區政府、民政局牽頭,“云家庭”服務中心連同社區工作人員,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推廣活動,登記、收集老年人信息數據,再核準錄入到“云家庭”服務平臺,進而完善老年人信息數據庫。
通過大數據動態管理,該市各城區(縣)、社區老年人的基本信息、健康情況一目了然。“云家庭”服務中心還設立了服務熱線電話,為老年人提供緊急救援、日常求助、位置監護、貼心關懷、精神慰藉等服務。據統計,現在,梧州市加入“云家庭”的老人約5萬人,服務商家1500家。
此外,南寧市建設了集養老服務監管、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養老機構管理于一體的智慧養老服務平臺;桂林市推進居家養老政府購買服務工作,構建了“互聯網+養老”智慧養老云平臺,為老人提供24小時緊急呼叫救護援助。
集中供養 盤活基層養老資源
“住進集中安置的房子,就像有了一個家,在這里,有說有笑,有人照料。”這是入住柳州市柳北區集中供養點的貧困戶普遍的感受。
為有效解決孤、寡、殘、老貧困人口生活供養問題,柳北區針對無建房能力、無親屬照顧、達不到五保條件的貧困人員,通過政府補助、村集體經濟籌集、企業捐助等方式提供資金支持,利用閑置、老舊辦公樓集中供養。
據介紹,集中供養點由所在村委負責管理,新建或改建廚房、衛生間,配備廚具和潔具,為貧困戶提供生活家政、環境衛生、健康醫療、文體娛樂等服務,并為無行為能力的老人、殘疾人提供專業的日常照顧。目前,當地已建立4個集中供養示范點。
同時,柳北區還通過實施敬老院代養一批、親屬托養一批、志愿者助養一批,與集中供養一批形成“四個一批”供養機制,建立志愿者隊伍35支,解決91名特殊貧困戶供養問題,為政策兜底提供新思路。
在集中供養養老模式的探索中,玉林市將公辦養老服務機構和五保集中供養機構委托民營企業運營管理,在保障好政府兜底對象基本養老的基礎上實行市場化運營,盤活了基層養老資源,在廣西乃至中西部省區率先實現將失能、半失能、患精神病的五保供養對象全部納入政府集中供養保障的目標。
醫養結合 兩種模式無縫對接
當老人病情達到住院標準時為“醫”模式;當病情穩定后辦理出院轉為“養”模式……
這種醫養切換模式,對于一些患病老人而言,無疑是打開了一扇便捷之門。
南寧市民陳先生的母親患有糖尿病等疾病,每年都要住院療養一個季度。為了讓母親享有好的醫療養老服務,他特地帶母親看了南寧市第八人民醫院、南寧市玉洞醫院等幾家醫養結合的醫院,對醫院的醫療服務設施挺滿意。陳先生說:“這些醫院開設有一系列親情化服務,而且老人的陪護交給有經驗的醫護人員來做。讓母親住進這樣的醫療機構,我們也放心。”
近年來,廣西各地因地制宜,出臺實施細則,推動多層次、多模式、多形式的醫養結合試點探索。全區65%以上的養老機構能夠提供醫療衛生服務,老年人健康管理率達70%以上。如南寧市所有養老機構都能夠以不同形式為入住老年人提供醫療衛生服務,已有多家公辦醫院和民辦醫院開展養老服務,共有23個養老機構在院內設立了醫療機構,其他養老機構都和周邊醫院簽訂了合作協議;百色市整合閑置的鄉(鎮)計生服務中心資源,開辦醫養結合服務機構,85%的養老機構與醫療衛生機構簽訂協議書……這些舉措讓廣西老年人健康養老服務的可及性得到明顯提高。(根據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政廳信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