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全省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群眾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社會上一些陳規陋也逐漸抬頭,特別是在婚喪禮俗、人情世故方面,談婚論價、喪禮大辦、客事繁雜、禮金贅重、浪費成風的現象屢見不鮮,民間習俗變了味,傳統美德被沖擊,對農村社會和諧穩定造成了一定影響。對此,青海省海東市黨委政府高度重視,以遏制婚喪喜慶事宜大操大辦、鋪張浪費和整治婚喪喜慶活動擾民為主要內容,積極引導廣大群眾革除陳規陋習、樹立清風正氣,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一是領導重視,高位推動。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各級黨委政府把移風易俗工作擺上重要議程,納入精神文明建設考核內容,與從嚴治黨、精準扶貧、鄉村振興、民族創建、掃黑除惡等工作結合起來,市、縣(區)均制定出臺推動移風易俗工作三年行動計劃和意見,成立領導小組,明確各部門職責,形成了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全市所有村均建立紅白理事會、完善村規民約,做到了有人管事、有章理事、規范辦事,移風易俗在海東大地蔚然成風,儉以養德、積極向上的社會風尚日趨濃厚、深入人心。
二是建章立制,為民減負。各縣(區)在認真調研、充分尊重社情民意的基礎上,制定出臺了婚喪嫁娶規模、費用指導意見。如互助縣規定彩禮6萬元以內,酒席不超過15桌,每桌600元以下;樂都區規定彩禮8萬元以內,宴席每桌1000元、10桌以內;循化縣規定撒拉族、回族彩禮不超過12萬元、藏族不超過3萬元,漢族不超過8萬元,減少宴席規模,每桌宴席不超過1000元。2018年,參照指導標準,全市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喜事廉辦等1.83萬起,節約開支1.86億元。同時,各縣(區)制定出臺了獎勵、問責、處理辦法。
三是輿論引領,文明鄉風。充分發揮電視、網絡、微信公眾平臺的優勢,對農家書屋、廣播室、活動廣場等場所加強管理,通過“線上+線下”模式,占住了輿論宣傳的主陣地,從不同層面發現和培養鄉賢,運用“道德講堂”“善行義舉榜”“移風易俗光榮榜”等載體,開展了群眾喜歡、樂于參與的移風易俗樹立文明新風的群眾性主題實踐活動。2018年以來,全市94個鄉鎮、1587個村、65個社區均設立了文明法治輔導站,建立了圖書室,黨員干部自覺倡導移風易俗,增進了人們對推動移風易俗的認知認同。
四是典型引導,助推殯改。按照全國殯葬綜合改革試點總體要求,平安區制定出臺《殯葬綜合改革試點方案》《免除城鄉居民基本殯葬服務費辦法》《殯葬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整治行動實施方案》《支持殯葬改革 引領文明新風——致全區黨員干部的一封信》,明確了殯葬改革目標任務,鄉(鎮)、村均成立散埋亂葬巡查隊和殯葬信息員隊伍,加強殯葬市場管理,清查登記所有墓地,建立了墓地檔案,對殯葬活動實時監控,源頭控制,確保火葬區遺體全部火化,土葬改革區遺體安葬在鄉(鎮)、村公墓內。截至去年底,平安區清理墳地556處,拆除立式墓碑、石柱5169個。全市對10家殯葬單位、56家殯葬用品銷售單位進行了規范整治。
下一步,海東市將著眼助力脫貧攻堅、推進鄉村振興,全面履行屬地責任,始終保持強勁態勢,層層傳導壓力,層層落實責任,努力構建政府引導、群眾參與、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確保移風易俗工作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根據青海省民政廳信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