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加強農村低保規范管理,堅決糾正違法違規問題,打造農村低保風清氣正的新生態,遼寧省民政廳緊緊盯住農村低保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堅決糾正和查處農村低保經辦服務中的違規違紀違法行為,主要開展以下七項行動:
一是扎實開展財政供養人員和村(居)委會干部、低保經辦人員近親屬違規享受低保“回頭看”行動。省廳組織召開專門會議對此項工作進行專題部署,指導各地以農村低保專項治理活動為契機,通過開展“回頭看”行動,進一步落實低保備案制度和低保經辦服務過錯責任追究制度,及時更新完善備案臺賬,公開舉報電話,對群眾實名舉報的線索要徹查清楚,強化長期管控,堅決扼殺“人情保”“關系保”。
二是持續開展農村低保對象與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集中排查行動。著眼于黨中央、國務院賦予農村低保制度在打贏脫貧攻堅戰中“兜底一批”的歷史定位,在有效發揮兜底保障作用上做足文章。并會同扶貧等有關部門,全面摸清農村低保兜底保障的底數,進一步完善低保兜底的政策措施,杜絕應兜未兜、兜而不扶或一兜了之問題,最大限度地發揮兜底保障作用。
三是集中開展農村低保領域積壓信訪案件化解行動。指導各級民政部門全面收集來自各級黨委和政府以及政府相關部門,民心網、互聯網等多渠道的信訪案件線索,匯總分析新舊信訪案件,一個一個調查清楚,對經調查確定信訪舉報屬實的案件,從速從嚴處理,絕不姑息,堅決糾正對困難群眾“吃拿卡要”的惡劣行為和不正之風。
四是全面開展農村低保審核審批規范高效行動。推動各地認真落實低保對象認定辦法,堵塞認定程序上的制度漏洞,壓實鄉鎮(街道)受理救助申請主體責任,對入戶核查、重點抽查、書面告知、限時辦結、民主評議、檔案管理等關鍵環節,切實做到“步步有痕跡、環環能倒查”,程序上規范有序,管理上章法明晰,時效上高效及時,堅決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
五是有序開展農村低保家庭經濟狀況核查比對行動。社會救助家庭經濟狀況核對機制是低保制度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創新。圍繞不斷提升各級核對機構能力,著力解決省市核對系統對接問題,實現與相關部門和單位實現信息共享和數據互聯互通,切實發揮精準認定救助對象和震懾“騙保”行為的先鋒作用。在保的低保家庭每年至少核查比對2次,對新申請的低保家庭要全面核查,重點對財政供養人員、大型農機具、政策性財政補貼、扶貧建檔立卡增收等信息進行核對。
六是全力開展農村低保經辦服務能力達標行動。指導各級民政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關于積極推行政府購買社會救助服務加強基層社會救助經辦服務能力的實施意見》(遼民發[2018]13號),積極爭取黨委和政府的重視與支持,著力解決縣鄉經辦服務人員“四個意識”不強、專職人員不達標、工作紀律渙散、不作為不擔當的問題。2018年,指導各地出臺本地區的具體政策措施,2019年,抓好試點經驗的總結和推廣,2020年底前,全面推開此項政策,切實推動全省基層社會救助經辦服務能力新提升。
七是探索開展多元長效監督檢查行動。適時開展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救助補助資金跟蹤問效行動,會同省直有關部門組成督查組,督查補助資金安排使用情況,對貪污侵占、虛報冒領、截留私分農村低保金的要嚴懲不貸,斬斷伸向農村低保金的黑手。探索“互聯網+監督”行動,縣級民政部門在其網站上公開(縣級民政部門沒有網站或者網站不具備公開條件的,由市級或省級民政部門在其網站公開)低保對象姓名(未成年人、艾滋病患者等個人信息需保密的對象除外)、居住村(居)委會、享受低保金數額等相關信息,并根據動態管理情況及時更新,接受群眾和社會監督。(根據遼寧省民政廳信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