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浙江省三門縣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時期婚姻家庭建設要求,深入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做深做細內功,提檔升級服務,堅持文化引領,積極改革創新,推出“縣長頒證日”制度,成功打造了浙江省首個婚姻文化示范基地,滿足了群眾對婚姻服務多樣化的需求,弘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助力了社會治理創新,收到了較好的社會成效。
一、堅持高標準嚴要求,致力打造民政婚姻服務“家”品牌
一是找準目標定位,用心打造精品。積極爭取財政資金,攜手浙江大學跨文化研究所,投資400余萬元建成1500平方米的婚姻登記處。整個婚姻登記處設計凸顯中式元素,布局合理,寬敞明亮,堅持傳統文化與現代化設施的交融匯合,處處體現溫馨、喜慶、莊重的人性化服務環境。設置有候登大廳、結婚登記區、離婚室、檔案室、婚姻家庭輔導室、特色頒證廳、婚姻文化長廊、婚姻禮儀體驗區、影像觀看區、陽光心理驛站等多個功能區,服務設施一應俱全。可同時容納上百對新人,辦事群眾既可休息小憩,也可參觀婚姻文化展示,實現等候與辦理無縫對接,像家一樣舒適舒心。
二是優化辦事程序,嚴格規范服務。執行“一對照、二審查、三不等、四嚴禁”婚姻登記工作標準,開通婚姻登記預約、材料拍照預審以及咨詢投訴等公眾號自助辦理業務。通過上述改革,結婚登記手續全程只需12分鐘,提速150%。建立特殊情況加班制度,各類特殊節日通過預約實現優先辦理,方便群眾辦事。
三是引入社會力量,積極拓展服務。成立三門縣婚姻家庭協會,通過政府購買服務開展婚姻家庭問題社會調查等工作;引入20余名專業心理咨詢師和1名常駐律師,半年內調解成功離婚當事人70余對;成立“三門灣公益谷”,引入社會組織和社會工作者,不斷拓展服務項目,更好滿足群眾需求。
二、堅持文化傳承與融合,展示婚姻文化“金名片”
一是挖掘中華傳統文化,重現三門灣婚姻禮俗。在婚姻登記處專門建設200平方米以“婚嫁民俗”為主題的十里紅妝藝術長廊,以實物展示和圖文展板相結合的形式重現三門灣地區傳統婚姻禮儀和風俗習慣。長廊以“十里紅妝”送嫁場面為主基調,展出婚床、梳妝臺、花轎、圈椅、木桶等嫁娶用品100余件。展品基本為民間收集或專家學者按原型復原而來,間接反映了三門人各個時期的生產生活情況。
二是“聯姻”地域文化,推出個性化婚儀體驗。結合新人婚姻登記和頒證活動,根據新人喜好設計不同年代風俗特點的個性化婚姻禮儀流程,如邀請體驗紅蓋頭、大花轎等,增強婚姻禮儀親和力、吸引力。今年以來,辦理結婚登記738對,婚姻禮儀體驗參與度100%。同時,將三門縣婚姻登記處與正在規劃的沙柳棲心連理文化園、蛇蟠洞窟婚禮、海上愛情小舟等景點結合,規劃風情各異的婚姻文化實踐點,打造“海誓三門”精品旅游線路。
三是弘揚和合文化,促進和諧婚姻家庭建設。和合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和精髓,體現“尚和合、求大同、和而不同、和諧相處”的哲學內涵。三門縣以浙江省婚姻文化示范基地建設為載體,積極踐行“和合文化”理念,突出“貼心為民、仁愛向善、共建共享”主題,探索基層民政文化的禮儀內涵,實踐方式與傳播途徑,傳承好家風好家教好家訓,傾力打造禮儀民政的三門樣本,促進和諧婚姻家庭建設。
三、倡導移風易俗,致力打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新陣地
一是推行“縣長頒證日”制度。2018年5月28日三門縣率先建立全省首個“縣長頒證日”制度,明確頒證職責、頒證日期、頒證流程等,由縣領導定期為新人們頒發結婚證并送上祝福。提前確定每月縣長頒證日并向社會公開發布,在“三門民政”公眾號開通頒證儀式預約,實行網上預約與現場預約相結合,加大宣傳力度,增加群眾知曉度和參與度。通過結婚意愿詢問、夫妻權力義務告知及宣讀結婚誓言等活動流程,開展婚前教育,增強婚姻當事人家庭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意識;并倡議當事人簽訂婚事雅辦承諾書,推進婚俗改革,倡導婚事新辦、喜事儉辦,積極弘揚文明新風。
二是開展金婚慶典活動。以三門縣婚姻家庭協會為依托,每年舉辦以“金色見證·一世約定”為主題的金婚慶典活動,號召全社會向金婚夫婦學習,增強婚姻家庭責任心。如在2017年10月舉辦的以“金色見證·一世約定”為主題的首屆金婚慶典活動中,全縣23對金婚老人現身說“情”,呼吁全社會增強婚姻家庭責任心,共同營造家庭和睦、社會和諧的良好風尚。
三是開展“巾幗引領新風尚”活動。結合“和合家庭”、紅榜頌道德等活動,聯合三門縣婦聯、各鄉鎮(街道)廣泛開展“最美媳婦”“文明家庭”“三好婦女”等評選表彰、典型宣傳系列主題教育實踐活動,推動“和合家庭”“和善鄉風”“和諧社會”建設。2017年,共評選出現縣、鄉鎮(街道)“三好婦女”1105名,市級“最美家庭”6戶,其中2名婦女獲評2017年度“浙江好人榜”榮譽稱號。
下一步,三門縣將深入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抓好婚姻文化示范基地二期續建工程,不斷促進婚姻家庭和諧獻。(根據浙江省民政廳信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