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重慶市以質量為核心,規范驗收,狠抓整改,科學制定“1+4+2”驗收總體思路,創新設立“六道關口”,全面審核、校對組織實施過程資料、文化屬性信息及成果數據等,積極鑄造普查成果精品。
“一關”即資料檢驗,逐一審驗各地18項組織實施過程資料內容是否全面、組織機構是否健全、材料是否齊備、整理是否規范。“二關”即技術審驗,采用人工檢查與預檢查軟件檢測相結合的方式,查驗9項成果數據格式是否規范、分類是否準確、多媒體數據類型是否齊全、項目是否完整、1:5萬軍標圖載地名、界線界樁數據及跨界地名數據是否遺漏。“三關”即實地查驗,成立實地抽驗小組,深入各地,采取實地踏勘、現場查看、軍標比對等方式,實地抽查核驗地圖標注、保密建設、地名標準化處理等,提升質量?!八年P”即文化屬性信息評審,委托重慶交通大學逐一查驗地名文化屬性信息填寫是否詳實、真實、準確。組建西南大學文學教授、博導擔綱,率領漢語言專業碩士、博士等近300人的團隊,逐條逐句審核地名羅馬字母拼寫、來歷、含義、歷史沿革、地理實體概況等,對拼寫、別、漏、錯字和標點符號、語句、語法、邏輯性錯誤進行修改,做到文從字順、表述準確、脈絡清楚、文字精煉。“五關”即數據核對,委托市地理信息中心分圖層核對地名普查數據和地理信息數據,核查地名覆蓋率,檢查地名特別是1:5萬軍標圖載地名是否遺漏。“六關”即綜合審驗,由市技術人員和市普查辦人員聯動、交替審查,在各地全面完成整改和完善的基礎上,再次查驗普查成果數據、軍標數據采集、成果圖整飾、地名分類等。
據統計,截至目前,全市已開展成果審驗11次,入庫成果數據44萬余條,累計核查地名信息350余萬條,查出少統、漏統、錯統地名11萬余條。下發整改通知400余份。整改經緯度與實際不符、成果表填寫不全、文化屬性描述有誤地名8萬余條,品質和數量顯著提升。其中,綜合復審2次,抽驗普查數據2萬余條;查驗組織實施過程資料3次,反饋問題5000余條;委托市地理信息中心對比、核查地名覆蓋率2次,發現少采、漏采地名2萬余條;委托重慶交通大學專家審核成果表2次,抽查成果表6萬余張;集中組織西南大學地名專家審核修改地名來歷、地名含義、歷史沿革、地理實體概況等文化屬性信息42萬余條;組織抽查、核對軍標圖載地名4000條,補采界線、界樁數據100余條,補錄跨界地名數據500余條。(根據重慶市民政局信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