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吉林省民政廳召開全省殯葬工作會議,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全國“兩會”以及2017年全國殯葬工作座談會精神,分析形勢、交流經驗,研究部署今后一個時期全省深化殯葬改革、推動殯葬工作發展的目標任務。省民政廳黨組書記、廳長喬恒出席會議并講話。
近年來,全省各級民政部門認真落實民政部和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穩妥推進殯葬事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殯葬基礎設施不斷改善,“十二五”以來全省累計投入超過10億元新建和改建殯儀服務場所。截至2017年底,全省經營性公墓發展到52個,公益性公墓發展到14處,農村公益性骨灰堂發展到60個。惠民殯葬政策廣泛實施,自2013年以來全省累計為7萬余名低保以及其他特困群眾免除6項基本殯葬服務費近6000萬元。長春、通化、農安等地出臺了免除無喪葬補助人員基本殯葬費用政策,進一步擴大了惠民殯葬范圍。2017年,長春市又出臺了針對所有城鄉居民免除6項基本服務收費的政策,僅此一項每年市財政支出超過2000萬元。節地生態安葬逐步推廣,省民政廳聯合省發改委等9部門下發了《關于推行節地生態安葬的實施意見》,投入1000多萬元支持遼源市、白山市、龍井市公益性樹葬林建設。長春、吉林、遼源、梅河口等地通過壁葬、草坪葬、海葬等形式,安葬骨灰5000余例。
會議指出,殯葬工作涉及面廣,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要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堅定不移推進殯葬改革,努力開創全省新時代殯葬工作新局面。一要堅定不移推行火葬。堅持遺體火化與骨灰處理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千方百計鞏固和提高火化率。二要大力推行節地生態葬。積極推廣花壇葬、草坪葬、海葬等節地生態葬法,加快骨灰立體寄存設施和園林式節地生態骨灰公墓步伐。對建設節地生態安葬設施以及不保留骨灰、海葬等生態安葬進行補貼,引導群眾接受并采用節地生態葬法。三要積極推進殯葬移風易俗。深化喪葬習俗改革,把殯葬移風易俗納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鎮創建和美麗鄉村建設中。狠剎“白事”大操大辦、低俗迷信、違規土葬之風,積極推廣現代文明的殯葬禮儀和用品,推廣城區“三禁”(禁運、禁售、禁燒)作法,大力倡導網絡祭掃、鮮花祭掃、踏青遙祭、植樹緬懷等文明低碳祭掃方式。充分發揮村(居)委會和紅白理事會、老年人協會等基層組織作用,把治喪規范納入村規民約、村民自治章程,培育和推廣文明現代、簡約環保的殯葬禮儀和治喪模式。通過組織集體公祭、家庭追思等現代活動,改革和傳承殯葬優秀文化。四要創新殯葬管理手段。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創殯葬服務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新途徑、新模式、新業態,為群眾提供更加方便、快捷、透明的殯葬服務。
會議強調,要著力加強殯葬工作服務保障。各級民政部門及所屬殯葬事業單位要立足滿足當地群眾殯葬服務需求,圍繞“立規矩、強基礎、保基本、優服務”全面加強殯葬管理,不斷提高我省殯葬工作水平。一是立規矩,不斷加強殯葬法治建設。制定出臺全省深化殯葬工作改革的意見,為進一步深化全省殯葬改革提供政策支持。二是強基礎,不斷完善殯葬基礎設施。要圍繞新型城鎮化發展和殯葬基本公共服務供給需求,科學布局,建設和完善基本殯葬服務設施。到2020年末,60%以上的村要新建或改擴建公益性公墓,新增公益性骨灰堂不低于100所。三是保基本,要切實抓好惠民殯葬。各地要在免除遺體接送、暫存、火化、骨灰寄存等6項基本收費、提供兜底服務保障的基礎上,推動惠民殯葬從救助型向適度普惠型發展。通過爭取財政補貼、殯葬服務創收等途徑,不斷擴大惠民殯葬覆蓋面,逐步實現基本殯葬服務普惠性、均等化。四是優服務,強化和規范殯葬服務管理。要始終把服務作為殯葬行業的生命線,保障和改善基本殯葬服務,豐富和拓展非基本殯葬服務,滿足群眾多樣化、多層次的殯葬服務需求。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有序參與,推動殯葬服務供給主體和供給方式多元化。引入先進的殯葬服務理念,探索研究深受群眾和市場歡迎的殯葬產品和服務項目。
會議要求,積極組織開展清明節文化周活動。從今年起,各地每年都要舉辦清明節文化周活動,在全省同步營造殯葬工作的良好氛圍。本屆清明文化周活動的主題為“氣清景明·情滿人間”,從3月下旬開始至清明節前結束,主要采取廣場活動、文化論壇、社區公益活動、志愿者行動等方式進行,通過積極倡導潔凈、優雅、文明的祭掃方式,引導廣大群眾將祭祀活動與綠色、環保、文明、健康、安全的祭祀方式和理念結合起來,推動移風易俗、文明祭祀。
長春市民政局、遼源市民政局、梅河口市民政局、集安市民政局、德惠市民政局在會上作了典型發言。
會議還對做好2018年的清明節安全祭掃工作作出了部署。
全省各市、州、縣(市)、長白山管委會民政局主要負責人、社會事務科室負責人、殯葬機構負責人參加會議。(根據吉林省民政廳信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