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十二五”的不懈探索,四川省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初見成效,但也存在政策不成體系、機制不夠健全、架構不夠完善、人才隊伍匱乏等亟待解決的問題。據測算,“十三五”我省60歲以上人口將增至1866.72萬,占總人口的22.66%;80歲以上人口將增至287.39萬。屆時,高齡化、失能化、空巢化、未富先老化“四化疊加”現象更加凸顯。
為及時、科學、綜合應對人口老齡化,按照東明書記在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和省委經濟工作會上的部署,尹力省長在第十二屆五次人代會和醫養結合有關工作專題會上的要求,我廳深入找問題、查癥結,努力補短板、破瓶頸,確定養老服務體系建設“2+3+N”工作重點。
“2”即出臺“一規劃”“一條例”。編制《“十三五”四川省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修訂《四川省老年人合法權益保護條例》。
“3”即舉辦“三個會”。一是召開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系列現場會,二是召開全省第三次老齡工作暨養老服務業發展推進會,三是舉辦中國(四川)老齡事業暨養老服務業博覽會。
“N”即突破“N個瓶頸”。一是針對老年人口數據不清的問題,著力構建養老大數據大平臺,精準掌握55—60、60—65、65—70、70—80及80歲以上老年人基礎數據,強化大數據分析運用。今年建成省養老服務信息系統和省老齡信息平臺,重點摸清貧困、失能、半失能、80歲以上老年人口數據。二是針對城鄉養老服務供給不足的問題,在城區,建立縣(區)、街道、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小區驛站養老服務體系;搭建養老服務信息平臺,打造居家養老服務圈。在農村,探索“1+N”農村區域養老服務模式,推動敬老院向養老服務中心發展。今年在成都、綿陽、遂寧、廣安試點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在成都、綿陽試點居家養老服務信息平臺建設,在眉山市、邛崍市、金堂縣、劍閣縣、鹽亭縣試點“1+N”農村區域養老服務模式。三是針對公辦養老機構功能發揮不佳的問題,進一步強化公辦養老機構“保基本、兜底線”功能,優先保障孤老優撫對象、經濟困難的孤寡、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服務需求。今年在成都、瀘州試點建立老人入住評估體系,指導養老機構對入住老人開展標準化、專業化、可量化評估。四是針對養老服務質量不優的問題,進一步規范養老機構設施建設管理,加強養老服務監管,健全養老服務質量標準體系和評價體系,推行政府監管與行業自律并行的養老服務質量監管制度。今年全面開展養老院服務質量建設專項行動,督導整改存在的問題,摸清養老相關服務機構底數;在瀘州試點健全養老機構第三方評估機制,推行評估結果報告和社會公示。五是針對養老機構“許可難”的問題,大力推進養老服務業放管服改革,全面清理、取消申辦養老機構的不合理前置審批事項,優化養老機構審批手續。今年制定養老機構許可審批流程清單,針對存在的突出問題,與其他省級部門逐一協商解決。六是針對養老機構建設用地難的問題,推動養老機構建設規劃納入城鄉總體規劃布局、按人口規模比例配套相應規模的養老服務設施等政策措施落地落實,依法確定養老服務設施的土地用途和年期。今年聯合國土、城建等部門對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用地指標落實情況開展專項督查。七是針對養老機構融資難的問題,推動養老服務業投融資、稅費等優惠政策落實,推動養老服務補貼發放方式逐步向“補人頭”轉變;健全養老機構等級評定標準,按照評定標準精準予以資金補助;探索省級養老基金用于擔保、貼息貸款等扶持模式。今年對各地落實養老機構投融資、稅費等扶持政策開展專項督查。八是針對養老專業人才匱乏的問題,推動有關高等院校、中等職業學校等設置養老專業;探索制定養老服務從業人員激勵機制和護理人員職業晉升辦法。今年聯合教育、衛生、人社等部門制定養老護理人才培養政策措施;組建省老齡專家智庫,成立老齡科學研究學會。九是針對養老保障制度不完善的問題,建立健全養老機構責任保險制度、老年人意外傷害保險制度和老年人護理補貼、高齡補貼、困難補貼等制度,探索建立長期照護保險制度,推動符合條件的養老機構納入醫保定點范圍。今年推動出臺80歲以上老年人高齡津貼制度;聯合衛生、人社部門制定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納入醫保定點范圍的實施意見。十是針對老年用品市場不夠繁榮的問題,制定出臺加快康復輔助器具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建設一批老年產品展示銷售中心。今年在成都建設1—2個老年產品集中服務體;在攀枝花、綿陽試點老年用品產品研發;在省康復輔具中心建立老年用品展場。(根據四川省民政廳信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