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推進“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按照民政部部署,4月初,山東省民政廳在全省民政系統部署開展了“解憂暖心傳黨恩”行動,行動開展以來,各地積極組織、精心籌劃、快速行動,以民政人的實際行動傳達了黨對困難群眾的關懷,取得良好成效。
一、以走訪慰問“丈量民情解民憂”。全省各級民政系統黨員、干部對低保對象、特困人員中的特殊困難群眾開展走訪慰問,包括面臨較多困難的重病、重殘人員以及生活困難的退役軍人黨員、老黨員、烈士遺屬等。結合走訪慰問,詳細了解掌握低保等社會救助政策落實情況,了解走訪對象生活中存在的具體困難和需求,廣泛聽取意見,幫助協調解決實際問題。截至4月底,全省共走訪慰問低保對象、特困人員中的困難群眾17973人,其中生活困難的黨員、老黨員644人,退役軍人和其他優撫對象1468人,支出資金279.3萬元,通過走訪慰問,幫助困難群眾解決政策性問題171個,通過“一事一議”等方式解決困難群眾個案性問題166個,切實將黨和政府的溫暖送到了困難群眾手中。
二、以數據比對“預警風險兜底線”。通過多部門數據比對,及時預警發現需要救助的困難群眾。與扶貧、醫保、退役軍人等部門建立數據比對機制,對未納入民政社會救助保障范圍的易致貧返貧人口進行摸底排查,符合條件的及時納入救助范圍,鞏固拓展兜底脫貧成果。與扶貧部門開展定期數據比對核查,持續推進貧困人口排查工作。與醫保部門建立了個人自負醫療費用信息共享機制,定期將自負費用較大人員名單推送至基層,指導基層按規定落實相關救助政策。與省退役軍人廳開展數據比對,篩查出低保對象、特困人員中的退役士兵、烈士遺屬、因公犧牲軍人遺屬、現役軍人直系親屬、在鄉老復員軍人、傷殘軍人等45016人,全部下發基層,指導做好情況排查、走訪慰問工作,切實做到主動發現、應保盡保、應救盡救,兜牢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底線。
三、以服務提升“傳遞關懷送溫暖”。不斷提升社會救助保障和服務水平,自2021年1月1日起,將城鄉低保對象、城鄉特困人員救助保障標準在2020年底基礎上再提高10%。保持社會救助兜底保障政策總體穩定,持續落實好低收入家庭中的重殘人員、重病患者等特殊困難人員“單人保”政策和低保漸退、收入扣減等政策,做到應保盡保、應兜盡兜。全面落實鄉鎮(街道)臨時救助備用金制度,提高臨時救助時效。不斷加強“物質+服務”救助模式探索,指導各地按照“五有”(有照護協議、有服務標準、有定期探訪、有動態管理、有應急預案)工作要求,壓實分散供養特困人員照料服務責任。率先開展特困人員監護試點,兜牢兜實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工作的底線。在全省部署開展分散供養特困人員“最美照護人”推介活動,大力弘揚孝老愛親的傳統美德,營造關心關愛特困人員濃厚氛圍。開展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救助優秀項目評選活動,積極鼓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救助。
四、以改革創新“打通堵點提質效”。持續推動社會救助領域改革創新,打造全國一流的“救助全覆蓋、五級全貫通”智慧救助系統,匯集了11個部門(單位)42項數據,實現了12個救助職能部門的31個救助事項“一門受理”,核對系統聯通17個部門、50類數據,實現“一鍵核對”。東全省136個縣(市、區)全面完成縣級社會救助審核確認權委托下放鄉鎮(街道)工作,進一步提高了社會救助服務效率。在鄉鎮(街道)全面建立臨時救助備用金制度,實現了急難臨時救助24小時先行救助,進一步提高了社會救助效能。山東各市在積極推進規定動作基礎上,圍繞“解憂暖心傳黨恩”主題積極打造當地特色亮點。濱州市完善“e家大救助”,對社會救助業務進行全流程再造,進一步方便困難群眾;東營市利津縣試行“醫療陽光救助”,為全縣特困人員、孤困兒童等建立“醫療綠色通道”;濟寧市打造“濟時救”工作品牌,聯合12部門健全困難人群監測預警機制;泰安市建立了覆蓋全市的“泰好辦”自助服務終端,困難群眾可自助申請社會救助業務,實時查詢辦理進度,查閱救助政策;威海榮成市通過 “威救你”社會救助信息平臺對醫療支出大的人員進行逐一排查核對,由被動申請變主動救助;濰坊市發起“點亮鄉村·光彩照明”主題公益活動,向全市9000多個村(居)和部分困難家庭捐贈太陽能智能庭院燈,以實際行動溫暖民心。(根據山東省民政廳信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