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6月底,全市民政部門登記的社會組織總量達到16539 家,同比增長6.8 %,全市社會組織資產總量90多億元,從業人員近20萬人??傮w呈現數量穩步增長、質量不斷提高、門類更加拓展、作用日趨凸顯等特征,在全市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個領域的作用越來越顯著。
一是加快培育發展。有針對性地培育發展行業協會(商會)類、科技類、公益慈善類和城鄉社區服務類社會組織,截止6月底,全市社會組織總量達到16539 家,同比增長6.8 %,其中社會團體7517家、民辦非企業單位 8944家、基金會 78家,全市社會組織資產總量90多億元,從業人員近20萬人。支持社會組織承接社會服務,全市21個社會組織獲得2017年度中央財政支持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服務項目資助730萬元。
二是加強監督檢查。在全市性社會組織中開展負責人任前公示試點工作,分27批次對全市性社會組織120位負責人進行任前公示;與市社科聯、市體育局、市人社局、市文化委建立雙邊工作聯系協調機制;調整部分市級登記的民辦醫院登記管理權限到醫院住所地區縣民政部門。嚴格開展年度檢查,市級社會組織已參檢1135家,參檢率76.8%。在網上發布活動不規范、可能帶來社會不良影響的4家社會組織名單,約談存在風險的50余家社會組織負責人并下達整改通知書,對違法社會組織依法予以處罰。全面清理規范行業協會商會涉企收費,今年將為企業減負2795萬元。
三是完善信用體系建設。在公眾信息網公示全市性社會組織信用信息。公示了5家獲得全國表彰、150家評估獲得等級社會組織名稱;以及連續兩年未參加年度檢查的107家社會組織和3家年檢結論為不合格的社會組織、76家受到撤銷登記行政處罰的社會組織名單。
四是創新社會組織黨的建設。建立“三同步兩納入”制度,在社會組織成立登記、變更登記、年檢、換屆等重要環節,將社會組織黨建工作作為重要內容。將黨建工作納入社會組織章程,籌備成立社會組織綜合黨委;在社會組織等級評估時,將黨建工作納入重要指標,實現社會組織黨組織建立和黨的工作“全覆蓋”。(根據重慶市民政局信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