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地處西南邊疆,是一個多民族聚集地區。近年來,全區積極踐行習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全面落實惠民殯葬政策,大力弘揚厚養薄葬和綠色殯葬理念,不斷推動移風易俗和殯葬改革取得更好成效,用實際行動保護好綠水青山。
一是逐步完善殯葬事業配套政策。自治區層面加強頂層設計,陸續出臺《廣西壯族自治區殯葬事業發展規劃(2018—2022年)》《廣西壯族自治區經營性公墓建設及變更審批規程(暫行)》《關于進一步推進全區婚喪事宜移風易俗的指導意見》《關于實施節地生態安葬獎補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全區各地根據自治區總體要求出臺了一批以面向不同群眾減免基本殯葬服務費用為主要內容的惠民政策,不同程度地減輕了群眾喪葬負擔。如北海市2019年出臺了《北海市基本殯葬服務費用減免實施辦法》,實行了普惠性惠民殯葬政策。南寧、北海、防城港、欽州、貴港、平樂、平果等市縣每年免除群眾基本殯葬服務費用多達1500萬元,全區惠民殯葬政策覆蓋范圍逐年擴大,為全區全面實現基本殯葬服務公益化、均等化夯實了基礎。
二是大力推行節地生態安葬。各地積極鼓勵和引導花壇葬、海葬、草坪葬、墻壁葬、骨灰堂室內格位葬等節地生態安葬方式。2013以來,全區累計投入2965萬元支持和鼓勵各地開展節地生態安葬,截至2020年4月底,共建成北海海葬基地,市級花壇葬示范點11個,縣級花壇葬示范點1個,共舉辦骨灰撒海和公益花壇葬等生態安葬活動33次,安葬(撒放)骨灰7106具,為社會群眾節約喪葬費用2億元以上,節約用地40畝以上。據統計,2019年生態安葬骨灰2136具,同比增長33.3%,節地生態葬式葬法贏得了社會廣泛好評,厚養薄葬、文明節儉的殯葬新風尚正在形成,獲得了民政部的高度肯定。
三是創新文明殯葬服務新模式。2020年清明祭掃防控期間,全區殯葬服務機構推出免費敬獻鮮花、掛黃絲帶、擦拭墓碑、代客祭掃等形式,盡最大努力滿足廣大群眾祭掃需求。據統計,清明節期間,全區殯葬服務機構免費敬獻鮮花超過20萬支(束),其中柳州市敬獻鮮花超10萬支(束),線下個人代祭服務800余次。三是大力開展“云祭掃”。為彌補群眾因疫情不能到現場祭掃的遺憾,開通了全區性網絡祭祀平臺“廣西殯葬之窗”,為全區廣大群眾提供免費網絡祭掃服務。清明節當天,全區各殯儀館、公墓同時開展代祭掃公益活動并同步進行視頻直播,這在全國尚屬首次,群眾在家觀看祭掃活動情況并與現場工作人員同步祭掃,從而實現祭祀追思、緬懷親人的愿望。據統計,2020年清明節假期三天在全區網絡祭祀平臺進行網絡祭掃高達259.8萬人次,在全國排名前列,占全國總數(2630.6萬人次)近10%,共有661.2萬名網友通過網絡平臺觀看和參與了代祭掃公益活動,活動當天觀看實時直播的人數就達571多萬名。(根據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政廳信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