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地方動態 > 正文

廣西持續探索基層社會治理新模式 城鄉治理開新局 善治善為惠民生

時間:2020-11-26   瀏覽量:128 次  來源: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政廳
【字體:    打印

基層直接面對群眾,事務瑣碎復雜甚至艱巨繁重,是社會治理的基礎和重心。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使每個社會細胞都健康活躍,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將和諧穩定創建在基層。這一把握時代特征的重要論斷,為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提供了科學指引和基本遵循。

近年來,廣西各級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自治區黨委關于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各項改革舉措,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基層綜合治理體系不斷完善,治理水平得到明顯提高。 

城區:社區大小事 人人來參與

社區、街道,是城市的基層單元。

2019年以來,梧州市全面推行“街長制”工作,采用“1+5+N”模式組建“街長制”隊伍,即1名由街道黨工委書記擔任的街長,公安、交警、市場監管、城管大隊、環衛5個常駐部門選派工作隊,N名由社區干部或網格員擔任的巷長。街長對轄區內事務負總責,有統一協調、統一指揮的職權。5個常駐部門配合開展街道各項工作。巷長負責了解、轉達民情、開展具體服務工作。同時,還明確了職責任務清單,涉及綜合執法、應急處理、秩序維護等3大方面40個項目。街長制實施以來,有效破解了權責不對等、部門聯動差、資源調度弱等治理難題,實現了治理水平和社會效應雙提升。

老舊小區物業管理費用如何收取、小區如何管理,備受廣大城市居民關注。南寧市青秀區新竹社區走出了一條老舊小區物業管理的新路子。2015年初,新竹社區居委會采取街道核準備案、民政注冊登記、房屋歸口管理的方式成立不以營利為目的的社區物業服務中心,承接新竹小區物業管理,按每月每戶10元的標準收取物業服務費、每車每月50元的標準收取停車服務費,并爭取到每年10萬元的財政補助經費。物業服務中心聘用的保安、保潔等員工70%為小區居民,且大部分為大齡就業困難人員,還組建多支志愿服務團隊,為居民提供各項便民服務。新竹小區的做法,有效降低了物業運行成本,彌補了政府管理、市場調節的不足,逐漸形成“人人參與”物業管理的良性機制,居住環境和品質進一步提升。

信息時代,基層社會治理實現了線上線下互聯互動。柳州市城中區把7個街道33個社區(村)的所有住戶納入“微網格”,根據不同類型群體在網絡上創建了216個群。引導熱心居民特別是老干部、老同志參與“微網格”建設,開展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形成了城區、街道、社區(村)、樓院四級網格服務信息管理體系。小小微信群,解決了“入戶走訪難、發現問題難、矛盾調處難”等問題,做到“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區、突發事件不出街道”。

鄉村:協商自治讓群眾“說了算”

鄉村,基層社會治理的“神經末梢”,同樣面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帶來的新問題、新挑戰。

近年來,桂林市恭城瑤族自治縣全面推行組甲制,以每10-15戶農戶組成一個甲,每2-3個甲組成一個組,“組甲長”由黨員、村民骨干等擔任,并將一批政治強、作風正、鄰里關系和諧、有影響力的能人納入組甲隊伍,協助開展管理工作,解決基層社會治理力量薄弱、群眾參與社會治理積極性不高等問題。組甲長推行以來,全縣117個行政村全部配齊配優“組甲長”,設組2061個、甲4396個,村屯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衛生不斷改善,文明禮貌、尊老愛幼、助人為樂等美德蔚然成風。

貴港市覃塘區以自然村(屯)作為村民自治單元,推行屯級“一組兩會”(黨小組+戶主會+理事會)協商自治制度。黨小組負責征集群眾意見訴求,確定村屯一個時期工作重點,并向戶主會提交議題,引領戶主會、理事會開展工作。屯里的重大事務決策由黨小組牽頭提議、戶主會協商議決、理事會執行落實,決議和執行情況公開。村民們覺得自己“說話算數”,對這種公開透明的協商自治模式廣泛認可。

為打通基層監督執紀“最后一公里”,2018年,田林縣率先建設村級專項治理工作站。次年,這一模式在百色全市推廣。村級專項治理工作站按照“有辦公場地、有統一標識、有工作陣地、有工作制度、有經費保障、有接訪舉報平臺、有工作臺賬、有工作特色”的標準進行標準化建設,并配齊人員,重點對項目落實情況、村級基層組織履職情況和群眾訴求問題進行履行監督職責,有效遏制了基層不正之風和腐敗現象。

產業:基層社會治理的穩壓器

產業興,則鄉村興、基層穩。推進基層社會治理,產業發展是關鍵。

浦北縣以“鄉賢回鄉,建鄉治村”為抓手,創新建立“鄉賢搭臺、以商招商”模式,積極發揮鄉賢在產業發展中的作用,主動承接大灣區加工貿易等產業轉移,引進一批灣企、民企入駐。扶持“鄉賢+產業發展”,一批鄉賢帶資金、帶技術返鄉創辦鄉村企業、扶貧車間,帶動農戶“抱團”,因地制宜發展“一村一品”“一村一業”。目前,浦北引導新鄉賢為鄉村建設捐資捐款達5000多萬元,吸引鄉賢返鄉投資5億元建設鞋業產業園、智能家居產業園等一批鄉賢與政府共建園區,解決1.2萬多名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問題,有效破解縣域工業服務鄉村發展瓶頸。

信用也能當錢花!河池市巴馬瑤族自治縣通過打造“五位一體”農村信用體系,把“信用”概念引入社會治理領域,建立信用等級評價機制,將農戶的信用分值變現為看得見摸得著的經濟收益和社會權益。例如,實行“信用+信貸”,信用戶可憑信用等級獲得5萬-30萬元不等的授信,并享受簡化放貸流程、縣內公共交通乘車費、景區景點門票等優待。信用等級高的主體,還能在村“兩委”干部選拔、黨員發展、公務員招錄、教師招聘,以及涉農項目建設、產業發展扶持、法律援助、醫療服務等方面獲得優先支持。截至目前,累計有57773戶農戶參與信用評級,參評率達90%,2018年以來累計為信用戶發放信用貸款1.97萬筆10.42億元。

政治引領、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強基、智治支撐,“人人參與”“人人盡責”“人人共享”,具有地方特色、緊密結合實際的基層社會治理創新改革,顯著提高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根據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政廳信息整理)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