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社區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群防群控、聯防聯控的重要戰場。
1月21日,寧波市民政局通知各地提高城鄉社區的防疫意識,春節期間不組織社區鄰里節、百家宴等人員聚集型活動。
1月30日,寧波市民政局發出《致全市城鄉社區工作者的倡議書》。
1月31日,《寧波市民政局、寧波市衛生健康委員會關于進一步動員城鄉社區開展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緊急通知》。
全市城鄉社區在疫情防控一線工作中迅速響應,細化落實工作舉措,在全面推行“三三三”社區防控工作法的基礎上,各地也催生出了許多實用、好用、管用的工作方法,構筑群防群治的嚴密防線,打牢疫病防控的基層基礎。
“三三三”社區防控工作法,構筑群防群治的嚴密防線
一、三人小組防控全覆蓋
全市各地第一時間建立社區聯防聯控機制,全面發動機關干部、社區(村)干部、物業公司、轄區民警、網格員、志愿者等人員組建防疫突擊隊,以1+1+1模式即“1名社區工作者、1名衛生專業人員、一名機關干部(志愿者)”組成的三人小組,深入全市629個社區、2477個村,實施全方位的查訪、排摸、宣傳、服務等,成為防控一線的信息員、聯絡員、宣傳員、戰斗員,盡全力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
二、三大排查織密防控網
(一)重點排查。聯動公安、衛健等部門,對轄區從湖北返回及湖北籍人員進行逐一排查,詳細登記,建立重點人員信息臺賬,嚴格落實疫情防控期間“日報告、零報告 ”制度,形成“網格-社區-街道”三級聯防聯控機制,做好疫情檢測、排查、預警等工作。
(二)線上線下齊排查。針對老小區人口流動大、老人多的特點,采取以打電話+入戶為主的方法,發揮網格員、墻門組長、志愿者等自治力量,形成排查到底、互相監督的良好局面;針對新小區網格底數較清、年輕人較多的優勢,開發小程序,采取以在線接龍+在線調查為主“無接觸”形式開展排查,確保排查工作落實到“一家、一戶、一人”。
(三)“清零”大排查。按照“48小時內不留死角、不留盲區、不放過任何一條線索”的要求,實行量化細化表格化管理,全面掌握、實時更新疫情地區來甬人員底數,全力提升疫情管控力,確保存量清零、增量“零輸入”。
三、三個關口守好三道門
(一)守住小區門。所有村(小區)一律實行封閉式管理,本村(小區)居住人員憑證進出,進行測溫檢查,外來人員和車輛不得進入村(小區)。無物業管理的一律以網格為單位實行封閉式防控管理,守住小區入口門第一道關口。
(二)看住樓道門。加強樓道精細化管理,在各居民樓棟單元門口張貼防控疫情知識,每天對電梯、樓道等重點場所進行消毒2次,廣泛發動居民積極配合防疫工作,登記信息、互相監督,掌握樓內人員動態,隔離無關人員進入樓棟門,甚至還有居民自發在小區電梯里放置紙巾,供居民乘坐電梯時避免發生交叉感染,看住樓道門第二道關口。
(三)管好自家門。每戶家庭(居家隔離家庭除外)每兩天可指派1名家庭成員外出采購生活,其他成員除疫情防控、生病就醫以及急需工作以外,不得外出。社區工作者通過一個個微信、一個個電話及時勸停棋牌麻將活動、勸阻走親防友、辦酒聚集,勸導居民不外出、不串門、不聚集,勸導已回湖北等重點地區的外來務工人員晚些時候返回寧波,勸導留守寧波的外來務工人員安心,避免其家人在疫情期間來甬探親、團聚,管好自家門第三道關口。
鄞州區:四象限法則,排查不漏一家、一戶、一人
針對居民人數較多且人員構成較為復雜的實際,鄞州區創新推出輕重緩急四象限法則,掃盲區、除死角、補漏洞,全面做好信息排查工作,做到一戶不漏、全面登記。
一級緊急重要型:重中之重是已經排查出的湖北、武漢及周邊為重點的返(抵)鄞人員,在疾控等專業公共衛生機構指導下,會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進行有效管理,家家上門確保一人不漏。加強發熱和癥狀監測,追蹤、督促其居家醫學觀察 14 天,并組織發動社區服務機構和志愿者,為他們提供生活便利,送去生活所需物資,疏解心理壓力,派專人定時收取生活垃圾,做消毒處理。
二級屬地排查型:針對重點人群,社區會首先通過電話、微信等詢問、篩選,廣泛動員黨員干部、網格員、居(村)民小組長、樓門棟長、物業服務企業和志愿者,對居民小區、駐區單位、社會組織、商業企業等進行地毯式摸排,視情研究討論是否立即上門。
三級掌握了解型:對于社區已經掌握或居民群眾反映的近期去過疫區的疑似人員,或者是從疫區來鄞投親人員,社區組織安排專人進行摸排登記。對易產生人員聚集的路口小店、公園廣場、橋頭屋前等重點區域每日至少巡查2次,及時關閉公眾集聚場所、勸離取消聚會活動,確保家門口“最后一米”的安全。
四級常規宣傳型:對于本地居民,社區靈活運用微信群、微信公眾號、QQ 群等信息平臺和宣傳欄、電子屏、“告居民書”“一封信”“大喇叭”“移動車”等形式,廣泛宣傳疫情防控知識,做到家喻戶曉,讓每個居民都當好防疫的宣傳員、信息員。
鎮海區:“四統一”法,推進居家隔離規范化
一、統一隔離監護人員。對于本村(社區)有過湖北等重點區域居住史、旅行史或密切接觸史的人員進行動態摸排,嚴格落實隔離防控制度;按照“一戶一組”的原則成立居家醫學觀察人員管控小組,實施 24 小時值守制度;對居家醫學觀察人員每天早晚測量體溫 2 次,醫務人員開展隨訪。
二、統一配送生活物資。隔離期間,隔離人員在家通過網絡下單所需食材,配送員將食材配送至指定地點后,再由社工、居民自治互助站成員送至居家隔離人員家門口;居家隔離人員還可以通過微信聯系責任人,由責任人代買所需食材送至居家隔離人員家門口。
三、統一處理生活垃圾。隔離戶門口統一放置專門生活垃圾桶,隔離人員將產生的全部生活垃圾(含廚余、其他垃圾、口罩等)瀝干、消毒,至少采用 2 只垃圾袋袋裝后扎緊,再對垃圾包裝袋消毒,由物業指定專門人員上門,定時統一收集處理生活垃圾。
四、統一張貼隔離標識。為使居民增加自我防護意識,便于全民監督,在征求隔離戶同意后,統一在隔離戶門口張貼隔離標識。居家醫學觀察期限為 14 天,如無異常,期滿后經醫務人員確認后報請鎮(街道),取得《解除醫學觀察通知書》后方可撤銷隔離標識。
北侖區:“四色區別法”,提速疫情排查
所謂“四色區別法”即通過掛圖作戰的方式來快速確定“重點地區來甬”人員、發熱人員密切接觸者的有效形式。以村、社區為單位,充分利用大數據的手段,實行網格化管理,通過登門走訪、電話、微信等方式,不間斷地對轄區內居民開展地毯式摸排,將排摸出來的人員分為主要四類進行,建立詳細人員名冊表格,在表格中清晰地標注分為白色、綠色、紅色和黃色等4種顏色,其中白色的為正在隔離期的人員,紅色的為當日新增的來甬人員,黃色的為即將近日返甬人員,綠色的為隔離期滿且身體未出現異狀的人員,并進行精準管理。
緊盯“白色”人員:由村(社區)工作人員密切跟蹤,通過張貼“居家隔離,謝絕來訪”告示提醒周邊群眾,由首問責任人負責,體溫一日兩報;
檢測“紅色”人員:通過上級下發、自行排摸、群眾舉報等途徑發現匯總后,分片區統一安排醫生上門進行檢測,并發放體溫計,告知其注意事項;
排摸“黃色”人員:由村(社區)工作人員通過對曾居住或工作在小港的人員進行電話問詢后排摸出來的,分網格化落實人員跟蹤關注其動態
關注“綠色”人員:只需保持聯系、隨時關注,本人和周邊群眾都能放心生活。
慈溪市:“六步社區工作法” 構筑立體防控網
第一步:宣傳喇叭響起來。社區根據小區實際,加大疫情防控宣傳力度,在傳統宣傳工具社區公眾號、手機短息、業主微信群、宣傳窗、電子屏的基礎上,增加了小區擴音設備和移動音箱的宣傳。移動音箱宣傳固定上午9時開始,下午15時開始每次一小時的播放時段,通過播放提升小區居民的自防意識。
第二步:科技手段用起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改集中開會為視頻會議,及時傳達精神,落實工作措施,方便工作部署。為防控贏得了時間,減少了集聚次數,降低了傳播風險。加強對管控人員的車輛管理,對管控車輛從小區的自動識別系統中移除,確保管控到位。
第三步:值班值守轉起來。形成社區、業委會(業主代表)、物業三位一體的值班體系,排班到人,落實到崗,確保防控工作高效運轉。
第四步:封閉管理搞起來。所有小區一律實行封閉式管理,本小區人員憑證進出,保留一個主出入口,對進出人員實行測溫檢查。同時實施業委會帶隊到崗到點值守,聯手嚴把各小區入口關。
第五步:服務項目跟進來。對接定點超市為居民免費配送果蔬和日用品,設置“居民果蔬配送領取點”,減少居民外出次數;通過微信、電話等形式加強對隔離對象的交流互動,并實行送物資上門,減少其生活困難;加強公共區域的消毒工作,通過一天二消工作,阻斷一切可能傳染源;加強使用過口罩的回收力度,以小區為單位通過定點回收模式,阻斷二次傳染。
第六步網格網絡熱起來。社區充分發揮網格黨小組、網格員、兼職網格員等隊伍的作用,通過網格信息化手段加強對各小區的排查檢查,對湖北、溫州、臺州、杭州等地來社區人員一律勸返,所有外地來社區人員嚴格實施集中隔離或者居家隔離,加強社區聯防聯控。(根據寧波市民政局信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