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開局之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民政廳黨組堅決貫徹黨中央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決策部署,緊緊圍繞自治區黨委部署的“四大提升行動”,精準施策,因勢而為,著力打造社會救助“升級版”,織密民生兜底“保障網”,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成效顯著。
聚焦重大決策,在助推“四大提升行動”任務落地上“顯擔當”。根據自治區黨委、政府關于鞏固拓展民政領域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安排部署,聚焦自治區“四大提升行動”,圍繞百萬移民致富提升行動目標任務,民政廳先后召開5次黨組會議,4次廳長辦公會議研究部署,成立包抓工作領導小組,組建3個專班,建立科學高效的推進機制。制定省級領導包抓彭陽縣、賀蘭縣隆源村、中寧縣紅梧村移民致富提升行動方案,全力落實包抓責任,主動對接包抓項目,投入資金710余萬元,選派9名駐村干部,大力幫扶重點縣重點村發展。出臺傾力支持西夏區、紅寺堡區創建全國易地搬遷移民致富提升示范區“雙20條”措施,夯實兩區脫貧致富基礎。民政廳包抓責任落實到位,自治區黨委陳潤兒書記、陳雍副書記在全區深入實施“四大提升行動”全面促進鄉村振興工作現場會議上予以肯定和表揚。
聚焦改革創新,在持續增強社會救助保障能力上“建機制”。提請自治區層面出臺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實施意見,構建“黨委領導、政府主導、民政牽頭、部門協同、社會參與、制度健全、政策銜接、兜底有力”綜合救助格局。制定關于實現鞏固拓展民政領域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實施方案,出臺低保審核確認、特困人員認定、最低生活保障邊緣家庭認定3個《辦法》,進一步拓展保障范圍水平、細化認定條件和程序。推行低保審核確認權限下放鄉鎮(街道)改革實現省域縣區全覆蓋,在8個縣區推行“黨建+社會救助”“物質+服務”等多元化救助試點,探索了社會救助管理服務新路徑,西夏區試點經驗成為全國十八個典型案例之一。強化低收入人口監測預警,初步建立了涵蓋城鄉低保、特困供養、邊緣易致貧人口等103.4萬的低收入人口數據庫和監測預警機制,為實現“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轉變筑牢根基。民政廳社會救助處先后被自治區評為“全區脫貧攻堅先進集體”、“自治區國家貧困地區重大專項普查先進集體”。
聚焦群眾關切,在紓難解困增進民生福祉上“兜牢底”。聚焦困難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堅持在政策上多傾斜,在資金上不減少,努力做到“應救盡救、應保盡保、應兜盡兜”,社會救助工作有力度、更有溫度。全年安排救助補助資金25.26億元,提前下撥2022年中央和自治區第一筆困難群眾救助補助資金19.91億元,有效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扎實開展“解憂暖心傳黨恩”“我為群眾辦實事”等活動,為全區困難群眾發放春節餃子費、取暖補貼和慰問金1.7億余元,走訪慰問困難群眾6.8萬人,解決實際問題617件。疫情期間,緊急上浮臨時救助標準20%,取消戶籍地、居住地申請限制,對受疫情影響滯留自治區陷入生活困境的群眾,在急難發生地直接實施臨時救助,后下達資金4600萬元支持困難群眾渡過難關。2021年,全區農村脫貧人口納入兜底保障19.1萬人,新增低保對象3.2萬人,退出6.1萬人,全年實施臨時救助15萬人次,在增進民生福祉上體現了民政擔當和作為。(根據寧夏回族自治區民政廳信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