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民政局社會組織登記部門按照市“雙減”工作專班具體要求,嚴格履職、穩扎穩打,配合天津市教委依法依規做好非營利性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的登記和管理工作。自“雙減”工作開展以來,全市21家區級審批機關(含5個功能區),除東疆港不涉及外,其余20個登記機關均已開展“營轉非”登記工作。
一、加強業務對接,做好上聯下通。縱向積極與民政部對接,了解上級最新工作進展和要求,橫向聯系北京市民政局,掌握兄弟單位試點工作情況,同時與市教委加強聯系,最大程度做到提前預判、有所準備。并將相關工作情況通報天津市“雙減”工作試點單位濱海新區審批部門,指導其在深入基層調查研究、廣泛了解意見建議、認真研讀各項法律法規的基礎上,主動作為、先行先試,為全市“雙減”工作順利開展積累經驗。
二是組織專題培訓,提升基層工作人員業務水平。配合市教委研究出臺天津市《關于做好面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統一登記為非營利性機構相關工作的通知》,面向各區政務服務辦社會組織業務審批人員進行專題培訓,明確天津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培訓機構登記為非營利性機構的政策要求、登記范圍、工作流程和辦理時限。結合微信工作群實時在線答疑,持續指導各區政務服務辦探索“營轉非”登記方式,及時歸集“營轉非”登記數據信息,掌握登記最新動態。
三是加強政策宣傳,促進登記數量有效壓減。在非營利性校外培訓機構登記前,面向申請人加強開辦資金的捐資屬性和民辦非企業單位的非營利性宣傳,并增加“成立登記事先告知書”“捐資承諾書”兩個要件,確保申請人知曉非營利性校外培訓機構的性質,有效減少以營利為目的企業轉入。
四是嚴格把關,對接好各項審批要求。校外培訓機構目前實行雙重管理,業務主管單位是同級教育部門。通過加強審批部門與教育部門的溝通協調,強化對機構名稱、業務范圍、開辦資金、活動場所、舉辦者等事項的把關,穩妥推進存量校外培訓機構轉非營利登記。(根據天津市民政局信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