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民政廳深度挖掘海南地名文化,傳承、保護和弘揚優秀傳統地名文化,講好海南故事,促進鄉村振興,帶動旅游消費,助力海南自貿港建設。
一、深度挖掘民族地名文化資源,彰顯魅力海南。一是拍攝紀錄片。策劃拍攝了兩季《山海有名》紀錄片,其中《尋根五指山》《風起山林》,介紹了海南黎苗族文化的起源、黎族三月三的由來以及呀諾達、七仙嶺的地名傳說,先后在海南廣播電視總臺、南海網、學習強國海南平臺等媒體上播放,掀起了一股研究民族文化的熱潮。二是出版一批書籍。出版了《海南地名文化紀事》《山海有名》,把黎母山、水滿鄉、毛道鄉、六弓鄉、什寒村、番茅村等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方,以獨特的視角、通俗的語言,通過圖文并茂的形式,展現出民族融合發展的特色。三是開展評選活動。聯合省文聯、南海網共同舉辦“家在海南·銘記鄉愁”首屆海南地名文化系列活動,評出海南首批十大黎族苗族鄉(鎮)村地名以及十大古街老巷、十大名人故里、十大紅色圣地等,展示出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特色、秀美景色,強化黎苗族地名文化傳播,打造新的網紅打卡點,有力促進“旅游+地名”深度融合。
二、深度挖掘紅色地名文化資源,弘揚紅色基因。一是公布紅色地名。聯合省老區建設促進會公布中共瓊崖第一次代表大會舊址、母瑞山革命根據地紀念園、馮白駒故居等首批71個紅色地名,邀請馮白駒、龐瓊花的后代講述紅色故事,并在《海南聲屏報》開辟紅色印記專欄,展示了中共瓊崖地方組織的創建、發展、壯大以及艱苦奮斗的光輝歷程,再現了海南軍民不畏艱難困苦,不怕流血犧牲、前仆后繼,高舉革命旗幟的磅礴畫卷。二是舉辦紅色地名文化系列活動。以黨史學習教育為契機,指導三亞市民政局精心打造“記憶三亞·留住鄉愁”為主題的紅色地名文化品牌,開展“五個一”紅色地名文化系列活動,即:組織一次紅色地名故事征集、編輯一本紅色地名故事專輯、拍攝一組紅色地名故事短片、舉辦一場紅色地名主題晚會、開講一場老前輩紅色故事會,繁榮發展鄉村紅色文化,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大的精神動力。三是講好紅色地名故事。聯合海南民生廣播電臺每周一至周五下午黃金時段播出《紅色地名故事》,通過嘉賓講解、地名競猜、有獎答題,把革命根據地、重大事件發生地、重要戰斗遺址、黨史人物故居、革命模范村等帶有紅色印跡的地名故事講活、講實、講趣,突出知識性、趣味性、競技性和參與性,拉近聽眾與紅色文化之間的距離,從黨的光輝歷程中汲取營養,振奮精神,凝聚起愛黨、愛國、愛家之情懷。
三、深度挖掘人文地名文化資源,共筑精神家園。一是加強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印發了《關于開展第一批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申報評選活動的通知》,將演豐鎮、文山村等119個有文化遺產價值的現存老地名列入《海南省第一批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并編印成冊,提升社會公眾對老地名的認知,增添文化自信,喚醒文化自覺。二是積極推介地域文化。以“從地名看文化、從文化看中國”為主題,編印《海南地名300問》,深度挖掘軍坡節與冼太夫人、五指山、萬泉河、紅色娘子軍、瓊海更路簿、三沙琛航島等具有海南地域人文特色的故事,進一步提升海南自貿港建設文化品味,助力海南國際旅游消費中心建設。先后推介三亞、三沙、五指山、萬寧等地名上《中國地名大會》節目,引導大眾在尋根問路中定義自己的文化坐標,激發群眾的愛國情懷,在社會上產生強烈反響。三是豐富地名文化內涵。聯合多個部門,深入調查古城、古鎮、古街、古巷、古村、古港口、古廟等文化資源,形成的《關于海南地名文化遺產挖掘和保護的調研報告》入選民政部《區劃地名調研報告選編》。充分發揮市場作用,動員社會力量設計、制作、展示人文地名文化作品,制作《海南古村鎮圖集》《海南古街巷藝畫志》,舉辦地名文化系列新聞發布會,通過電視、廣播、報紙、抖音、網絡等媒介,講好與美景、美食、人物、事件相關的海南地名故事,努力構建層次豐富、形式多樣的地名服務產品體系,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地名服務需求,打造海南地名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