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地方動態 > 正文

內蒙古自治區民政廳“四化”協同推動新發展階段內蒙古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

時間:2021-12-24   瀏覽量:128 次  來源:內蒙古自治區民政廳
【字體:    打印

2021年,內蒙古自治區民政廳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推進“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用心用情用力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先后走訪慰問困難群眾12430人次,發放慰問金478.76萬余元,幫助群眾解決問題800余個。內蒙古自治區民政系統堅定理想信念、聚焦主責主業、主動擔當作為,扎實推進年度各項重點工作,為“十四五”時期民政事業開好局、起好步奠定了堅實基礎。

強化基本民生保障

以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推動構建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為重點,不斷健全完善政策措施,深入細致開展工作,確保城鄉低保對象、特困人員、臨時遇困群眾等困難群體的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重度和困難殘疾人、農村牧區留守兒童、困境兒童以及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等特殊群體及時得到關愛幫扶。為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進一步做好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工作,推動建立健全低保對象動態管理、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預警、主動發現快速響應、低收入人口分層分類救助幫扶“四項機制”,開展急難社會救助、服務類社會救助。截至目前,已脫貧人口納入低保39.8萬人、納入特困救助供養1.6萬人,對260.3萬名低收入人口開展動態監測。推動構建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出臺《關于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實施措施》,推動社會救助事業高質量發展。截至目前,今年新納入低保對象10.9萬人、特困人員4600人。推行臨時救助備用金制度,臨時救助的時效性不斷提高。今年已累計實施臨時救助12.65萬人次,支出臨時救助資金1.9億元。部署啟動社會救助改革創新試點,以點帶面提升社會救助質量水平。建立健全社會救助協理員制度,提升社會救助工作基層經辦能力。加強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穩步提升保障標準。2021年,內蒙古自治區城鄉低保平均保障標準分別達到每人每月772元、每人每年6731元;城鄉特困人員平均保障標準分別達到每人每月1308元、每人每年10533元。扎實做好特殊群體關愛服務,全面貫徹未成年人保護法,內蒙古自治區、市、縣三級均已建立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協調機制,各市(盟)全部開通未成年人保護熱線,729名集中供養孤兒、1293名社會散居孤兒和3022名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的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推行殘疾人兩項補貼資格認定申請“跨省通辦”,并嚴格落實補貼發放制度。推動將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服務納入“平安內蒙古”建設考核內容,2021年累計救助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7970人次。

深化基層社會治理

以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水平為著力點,在加強基層民主自治,強化社區治理服務,促進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深入推進慈善事業、社會工作和志愿服務等方面持續用力,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完成第十一屆嘎查村(社區)“兩委”換屆工作,嘎查村(社區)黨組織書記“一肩挑”比例達到99%。配合做好換屆后續工作,培訓新當選人員13萬人次。推進村級議事協商創新實驗試點建設,營造群眾積極參與社區治理的濃厚氛圍。持續提高社會組織管理服務水平,建立自治區社會組織管理工作廳際聯席會議制度,進一步統一思想,形成合力,推動社會組織高質量發展。開展打擊整治非法社會組織專項行動,取締非法社會組織12家,引導依法登記8家。開展“我為企業減負擔”專項行動和行業協會商會亂收費專項清理整治工作,601家行業協會商會為8312家會員企業減免會費4092萬元。部署啟動“僵尸型”社會組織專項整治行動,撤銷登記55家,注銷登記101家,限期整改60家。配合開展清理整治校外培訓機構相關工作,已摸排在民政部門登記注冊的校外培訓機構982家。落實社會組織登記管理與黨建工作“三個同步”要求,1564家正常活動的社會組織全部將黨建工作寫入社會組織章程。積極推進“兩個覆蓋”攻堅行動,批準建立社會組織黨支部54個。統籌推進社會工作和慈善事業發展,加快推進蘇木鄉鎮(街道)社工站建設,支持社工服務機構運營128個蘇木鄉鎮(街道)社工站。持續加強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組建社會工作督導人才庫。發展慈善公益事業,規范慈善組織應急款物捐贈工作。組織開展首屆“內蒙古慈善獎”評選表彰工作。大力推進志愿服務健康發展,會同相關部門開展優秀志愿服務項目大賽和社區“我幫你”志愿服務活動。今年以來,累計開展志愿服務活動3430余次,受益群眾達130萬人次。穩步推進區劃地名各項工作,完成行政區劃地名簡冊等編纂任務,做好地名信息審核、入庫工作,開展平安邊界創建活動,高效完成不規范地名清理整治工作。

優化基本社會服務

以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需求、補齊民政基本公共服務短板為關鍵點,大力提升養老服務、婚姻登記、殯葬服務質量水平,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積極推進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出臺關于建立健全養老服務綜合監管制度、促進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目前,內蒙古自治區有公辦養老機構258家、公建民營養老機構69家、社會辦養老機構399家,養老床位達到8.68萬張;有農村互助幸福院1609家、牧區老年公寓7家。加大居家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力度,目前已建成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151個、社區養老服務站197個,涵蓋助餐、助醫、助潔、助行、助浴和心理輔導、日間照料、生活探訪等服務內容。鼓勵引導養老機構通過內設醫療機構、增加護理型床位、建立綠色通道、和醫療機構合作等方式推進醫養結合,全區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數量達到122個,公辦養老機構護理型床位1.6萬張,占比50%。指導呼和浩特市、包頭市、烏海市加快推進居家適老化改造,提升居家社區養老服務質量。加強養老護理員職業技能培訓,兩年來共培訓養老護理員1.2萬人次。扎實做好高齡津貼發放工作,惠及53.7萬名老年人。提高專項社會事務管理服務水平,穩步推進婚俗改革工作。深入推進違建墓地和散埋亂葬專項整治,啟動殯葬行業價格秩序、公益性安葬設施建設經營專項整治工作。深入推進“福康”“助康”工程,為335名貧困殘疾人適配矯形器387件。開展康復輔具進社區活動,為持證殘疾人適配康復輔具72件。

細化民政綜合服務

持續深入推進民政領域“放管服”改革,不斷加強民政法治建設,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和安全生產工作,以民政綜合業務高質量發展助推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優化民政領域營商環境,成立自治區民政廳優化營商環境工作領導小組,切實加強組織保障。推動民政業務融入“蒙速辦”,社會組織登記等12項服務事項入駐自治區政務服務大廳和網上服務大廳。加快數字民政建設,開通社會救助“微服務”平臺,實現救助服務“掌上辦”“指尖辦”。加強民政法治建設,加快推進民政領域立法工作,推動出臺《內蒙古自治區養老服務條例》。進一步加強對養老服務機構、經營性公墓和矯形器(輔助器具)生產裝配企業“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力度。細化年度普法計劃和任務清單,組織開展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保護“政策宣講進村(居)”活動等5000余場次。從嚴從實抓好民政領域疫情防控工作,嚴格落實發生疫情地區民政服務機構封閉管理要求,實行內蒙古自治區、市、縣三級民政部門聯動督導檢查機制,全力保障民政服務機構和服務對象安全。引導慈善公益組織等社會力量參與疫情防控工作,249家社會組織積極參與,參與志愿者達6.8萬余人次。做好防汛救災相關工作,下撥專項救助資金1.5億元,派出指導組實地了解災情及受災群眾救助幫扶情況,對因洪澇災害影響導致基本生活出現困難的群眾主動發現、及時救助。狠抓民政領域安全生產各項工作,持續深入開展安全隱患排查整治,確保民政服務機構運行安全平穩有序。堅持規劃引領開新局,編制了“十四五”時期民政事業發展“1+5”規劃,科學謀劃制定“十四五”時期民政工作的發展思路、目標任務、推進措施和工作保障,對民政部門更好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層社會治理、基本社會服務等職責作出部署。(根據內蒙古自治區民政廳信息整理)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