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要事跡:王剛,男,41歲,遺體整容高級技師,上海市龍華殯儀館業務科副科長。
王剛從事遺體整容化妝工作20年,成為我國遺體防腐特整領域的領軍人物。他率先研發出遺體三維立體修復技術,創新研發出皮膚緊縮術和膠原填充術,將3D打印技術應用于遺體修復,這些技術都是全國殯葬業遺體修復的核心技術。2000年以來,他多次參與無償技術援助,在上海外灘踩踏事件、“東方之星”沉船事故、天津港爆炸事故、金山小型飛機失事等多起突發事件善后援助中,他過硬的技術和無私奉獻的精神被全國殯葬業界的同行所銘記。王剛依托以他名字命名的遺體修復工作室,擔當起了遺體整容技術人才培養的任務,在他的帶教下多名青年技術骨干在各類專業比賽中都獲得了好成績,較好地提升了技術團隊的業務水平。
所獲榮譽:2016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民政部技能大師、上海市五一勞動獎章等。
甘當逝者靈魂“雕塑師”
上海市龍華殯儀館 王剛
大家好!我叫王剛,是上海市龍華殯儀館的一名遺體整容師。
提起死亡,很多人會感到敬畏或恐懼,但自打我進入殯儀館的那天起,這20多年來一直都在和遺體打交道。身邊的朋友不明白,我為什么會選擇這樣一個讓人不敢輕易靠近的職業。
我從小喜歡繪畫,性格比同齡的孩子安靜許多。母親是老一輩殯葬工人,小時候,我經常跟著她起早貪黑地出入殯儀館,在孩子眼里一切都很平常。從小耳濡目染,讓我對這個行業并不陌生。1997年夏天,我通過招聘進入龍華殯儀館工作,拜師學藝,開始了自己的職業之路,也慢慢地喜歡上了這份工作。它讓我少了一些對于畫家夢的憧憬,卻多了一些對于生命意義的感悟。
第一次觸碰尸體,冰冷的感覺透過指尖傳遍全身,雖然心里早有準備,但手指還是會不聽話地微微發顫。師傅慢慢地握起逝者那只冰冷的手掌,對我說:“握住他,才會有溫度。”于是我學樣照做,果然不再有之前那種透骨的寒意。
日復一日,從剛剛入行的年輕稚嫩,到隨師學藝腳踏實地,我掌握了許多遺體處理技能,但也在實踐中發現了當時整容技術的不足。有一次,一個小孩子從高樓墜落,幼小的面容上出現了讓人不忍直視的創傷。變了形的小腦袋,仿佛能夠讓你看到那幼小的生命是被硬生生擠出身體之外,而當時的整容技術只能將外表的傷口簡單地縫合起來。告別時,看到孩子母親緊緊地摟住那小小的身體,顫抖的雙手撫摸著孩子面部每一寸被縫合后的傷口,我也不禁潸然淚下。在之后工作中,我接觸到了很多因火災、車禍等事故死亡的逝者。面對離去時面容的不完整,家屬的悲痛懊惱,我的心情也倍感沉重。我開始從另一個角度思考整容技術的未來:如何能夠讓逝者面容恢復如初,永遠定格于親朋最熟悉的樣子?
隨著入行時間越來越久,我立志要堅守這一事業。為此,我不斷給自己充電,查閱大量書本、教案或論文,來尋找處理問題的方法,凡是與整容化妝沾上邊的專業,我都會認真學習,并融會貫通借鑒到遺體整容修復上。比如,當遺體外形有較大改變時,整容師要從骨骼、肌肉組織和表皮、毛發進行系統整形。要用到測量、防腐、化妝、美容美發等工具,幾乎每個部位都有一套對應工具。防腐細分為局部防腐、血管防腐等,還要進行滅菌、除臭、皮膚護理等步驟。看似簡單的容貌恢復,背后是交叉學科的支撐。我從人體結構知識學起,然后是解剖學、病理學、防腐學、素描等,越學越有興趣。2002年,我爭取到加拿大深造的機會,系統學習了遺體處理專業知識。回國后,把學到的病理解剖、殯葬心理、防腐整容、公共安全等專業化、系統化的知識融入國內遺體整容化妝技術中。我還利用業余時間,反復試驗研究遺體缺損組織修復所用的替代材料,不斷尋求技術上的突破。
我不放過任何一個如何更真實還原逝者面容的機會。對我而言,每一次整容任務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戰。如馬鞍山化工廠爆炸事故、上海動物園老虎噬人事件、“12·31”外灘踩踏事件、“東方之星”客輪翻沉、“8·15”天津港爆炸事故、“4·22”朝鮮交通事故善后處置工作等。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天津港爆炸事故。
2015年8月12日深夜,一聲驚天巨響,165條鮮活的生命永遠離去。接到任務后,我和我的團隊立刻出發,駐扎在離事故現場最近的殯儀館,承接消防戰士遺容的復原任務。那段時間,每天都有成袋的尸體碎片從爆炸現場被送來。那種場景使長期從事殯葬工作的我也不禁動容。當時,有一位上了年紀的軍官用嘶啞的聲音對我說:“你知道嗎?只有幾秒鐘。幾秒前,他們還都在,之后……之后就什么都沒了,都沒了……他們都還是孩子呀!”我不知道應該說些什么,我覺得說什么都是那么蒼白無力。在這些犧牲的消防員中,年齡最小的只有19歲,小伙子遺體只剩下三塊骨頭和一堆骨灰,是DNA比對才把英雄的遺骸聚在了一起。我們在僅有的一張照片上,捕捉每一個細微的面部特征,為的就是讓英雄有尊嚴地走,讓一手帶大英雄的奶奶能夠得到一絲安慰。在面部塑形的十幾個小時里,我跟逝去的英雄面對面注視著彼此,身邊的空氣仿佛都是凝固的。清理、防腐、骨骼重建、肌肉填充、皮膚重建、蠟封傷口……21個晝夜,每天工作十六七個小時,我們幫助10位面容缺失的消防戰士找回了自己“最初的容顏”。英雄們又穿上威武的軍裝,安詳地與親人們告別。盡管熬紅了雙眼,疲憊不堪,但這是我們告慰英雄的最好方式。
在天津港爆炸援助工作中,由于受到時間限制,有的遺體并沒有得到最滿意的修復。如果能夠給我再多一點時間,也許我還可以做得更多……這種遺憾和對家屬的歉意,直到現在依然在我心里深深地存在。
從天津回來后,我希望找到一種方式能夠彌補這種遺憾。面對天津港這樣的重大事故,我們迫切需要一種新型的遺體修復技術,來解決現有技術中依賴手工操作,修復時間長、無法大批量修復的技術窘境。所以我向領導建議,探索將3D打印技術引入遺體修復工作中。在上海市民政局和殯葬服務中心的積極推動下, 2016年3月,全國首家“3D打印遺體修復工作室”在龍華成立,利用先進三維建模技術能夠在3個小時之內實現面容還原,再現逝者生動儀容,相似度可達95%以上,這標志著遺體修復技術由手工化邁向數字化時代。
20多年在殯葬一線的技術操作,我接觸過各種大家能想象到的和完全想象不到的離世者場景,承受著逝者家屬給予殯葬工作者的深情托付。這些,讓我在面對遺體整容技術工作時充滿感情,也是我在工作中追求精益求精的強大動力。多年來,我總是晚上十一、二點才回家,我喜歡深夜里把自己關在工作室里埋頭研究,總覺得還有一些方面可以做得更好。遇到想不通的問題,就不停地琢磨,路上想、睡前想,甚至想得整夜整夜地睡不著覺。在我眼里,以一種熱愛、執著和堅持,運用先進的理念、精湛的技術幫助逝者還原容顏,讓逝者有尊嚴,讓生者得慰藉,讓回憶更美好,這就是殯葬行業的“工匠精神”。
很多次任務結束后,我都會一個人默默地在角落里發呆,我不知道怎樣形容那種復雜的感情。甚至有時候情緒難以控制,我會偷偷抹下幾把眼淚。不過我并沒有覺得這會讓我消極或者壓抑,我會更深刻地體會人性的溫暖、生命的意義。我會一直走下去!當好逝者靈魂的“雕塑師”,這是我們每一位殯葬人的初心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