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敏:社區防線上的愛與堅守
楊春敏(左)為社區老年居民戴口罩
1月23日至今,每天早出晚歸,白天在前線指揮、走訪摸排,晚上繼續統計數據、核實疫情,連軸無休的狀態是楊春敏近期在社區一線工作的常態。
自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打響以來,“最美城鄉社區工作者”、重慶市沙坪壩區石井坡街道團結壩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楊春敏一刻也不敢放松,一個多月的時間,她帶領著社區工作人員,走遍了社區每家每戶,用盡全力,守護著社區的居民們。
疫情不解 我們不退
“我們不辛苦,群眾更會害怕,有我們在,他們感覺心安!無論再累,我們必須堅持下去!”這段話,摘自楊春敏的抗“疫”日記。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大年三十,接到任務的第一時間,楊春敏集結社區的13名工作人員兵分三路開展社區的摸排工作,當天就完成1661戶、4022人的排查。在摸清情況的基礎上,她和同事為武漢返渝人員購買生活用品和必需品,提供隔離期間的生活保障。接下來的每一天,楊春敏的步行里程都不少于15公里。地毯式的排查、監測健康狀況、為有需要的居民送菜送藥,楊春敏笑著說,要不是多年社區工作練出來的“鐵腳板”,還真盯不下來。
為了讓社區居民更加安全,楊春敏帶領社區工作人員規范社區出入管理,設置防控點,加強值守,對進出的車輛駕駛員和行人測量體溫、發放通行證。依托居民微信群了解居民出行需求,備注需要出行的居民。
作為黨的十九大代表,楊春敏在第一時間開通了線上黨代表工作室,召集社區各黨支部、黨員積極加入疫情阻擊戰。在楊春敏的帶領下,各支部黨員帶頭開展好疫情防控宣傳、公共場所消毒、疫情防控點值守等工作。
疫情防控是一場持久戰,楊春敏努力調整安排社區工作人員進行輪休排班,保證社區工作者能夠可持續地投入工作。但她始終沒有將自己排進去:“我是一名黨代表,我這面旗幟應該立在最前線!疫情不解,我們不退!”
艱難時刻 溫情守護
社區疫情防控,不止于走訪摸排、檢查登記、信息報送、協助送醫、環境消殺、困難幫扶等。隔離人員的心理壓力、其他住戶的恐慌情緒等社區工作人員都得照顧到。
1月27日晚上,家住團結壩社區中心灣的居民一家三口發現有咳嗽發燒的病狀,家里的男主人曾在工作單位接觸過被確診的病例,因害怕被隔離,所以一直未跟社區反映,現在家人出現了發熱、咳嗽的癥狀,擔心已經被感染,他們才向社區求助。
楊春敏立即同社區工作人員“全副武裝”,陪同一家人前往醫院發熱門診就診,經醫務人員檢測排除了病毒感染的可能,確診為普通感冒。但按照當地疫情防控要求,這家人也必須居家醫學觀察14天。楊春敏將社區工作人員分組,專門為其制定了24小時服務方案,每日上門為其測量體溫、送藥及生活用品。為了舒緩這一家人的緊張情緒,楊春敏每天通過微信與這家人交流談心。“他們身體不舒服、發著燒,還不能出門,肯定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和生理壓力,我理解他們,所以再忙,我也在微信上陪他們聊聊天。”正是這種親人一般的關懷和體貼,給這一家帶來了巨大的安慰,也獲得了這一家人的支持和配合。這家人解除居家隔離后,向社區表達了深切的感謝:“楊書記,是您的關心陪伴讓我們走過了最艱難的14天。感謝您!感謝社區!”
“我們用心多一點,身邊的問題就少一點,群眾的生活就舒心一點!”“越是艱難的時刻,越要堅持我們的服務宗旨,用‘溫情’戰勝‘疫情’!”這充滿力量的話語,飽含著楊春敏對社區居民滿滿的用心。
團結壩社區“抗疫”的故事還有很多,老弱病殘人員購藥不便,楊春敏就主動送藥上門;獨居老人生活不便,楊春敏就安排專人為他們提供24小時在線關懷;居家醫學觀察人員不能出門,她就動員社區志愿者為他們提供“送貨”服務……楊春敏帶領的這支隊伍,不僅僅在這個抗“疫”時期成為了居民的“代購員”“求助人”“心理輔導員”,他們更組成了一道充滿暖意的社區防線。
堅持不懈 樂觀“抗疫”
在楊春敏的“抗疫”日記里,字里行間流露著樂觀和堅強:“手機‘微信運動’顯示走了18775步,腿有點抬不起來了,早點休息,明天繼續!”“‘微信運動’顯示走了19003步,切,就當減肥了!”“我好想做孫悟空,可以變出無數個小孫悟空出來幫我干活兒!”“兒子在國外擔心疫情,天天問我的‘裝備’情況,盡管口罩告急,不想讓他擔心,只報喜不報憂!”“爭取明天安排2名社區工作人員休息,十幾天了,他們都要遭不住了!給自己加油!”“沙坪壩區沒有新增確診病例。我愛沙坪壩!”
為了強化社區居民群眾疫情防控的自律、自治意識,楊春敏還編寫了社區“防疫”公約“三字經”:“不恐慌、不傳謠;抗疫情、共參與;待春暖,疫情解;花開時,共歡笑!”在楊春敏的號召下,越來越多的居民群眾主動參與社區疫情防控工作,成了抗疫一線的志愿者,守護著共同的家園。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
|
【大 中 小】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