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最美城鄉社區工作者  >  媒體報道 > 正文

“最美城鄉社區工作者”先進事跡報告會發言摘登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時間: 2019-06-07  10:59

湖北省武漢市江岸區百步亭社區黨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王波:

有群眾的地方就有黨的工作

我在百步亭工作了24年。這24年,我與居民朝夕相處,情同家人,共同創建了一個綠色、文明、和諧、幸福的家園。

記得剛到百步亭,我最著急的就是人手不夠。在走訪中,有一位老黨員告訴我:“我們都是共產黨員,現在社區有需要,我們就應該站出來。王書記,你牽頭,我們跟著干!”我們借鑒“支部建在連上”的做法,將黨小組建在樓棟里,一大批離退休黨員擔任黨小組長,現在有620個黨小組長像樹根一樣扎在居民群眾中。做到了有黨員的地方就有黨的組織,有群眾的地方就有黨的工作。

社區有位胡大姐,夫妻倆退休工資低,家庭困難。2012年,胡大姐自己又被查出淋巴癌。陷入絕望的胡大姐見了我,抱住我失聲痛哭。我緊緊地抱著胡大姐,安慰她:“大姐,你放心吧,社區就是你的靠山,我們都是你的支柱!”我連夜組織召開黨委會,安排盡快為胡大姐申辦大病救助。第二天一大早,我自己帶著3000元錢,還有黨小組長們的慰問金,幫她交上住院費。經過治療,大姐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我幾個月懸著的心這才放了下來。

胡大姐這件事,深深地觸動了我,生活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突發情況,一個家庭很難應對。只有依靠黨小組、廣泛地發動居民,抱團取暖、守望相助,才能幫助這些家庭渡過難關。就這樣,社區黨委牽頭成立了“抱抱團”志愿服務隊,大家生活上搭把手,精神上抱一抱。

一人走百步,不如百人走一步。社區先后成立了290多支志愿服務隊,有4萬多居民加入志愿者行列。如今在社區,孩子放學在鄰居奶奶家寫作業,大媽病了,對門送來了一碗熱湯,大爺拄著拐杖下樓總有人攙扶。“有時間做志愿者,有困難找志愿者”,好人就在我們身邊,是你,也是我。

作為社區書記,我們心里都有本賬,每家每戶的事兒都得了如指掌。2005年,我認識了新搬來的小伙子小向,他小腦發育不全,話說不清,身體協調能力差。小向父母白天要出去工作,沒辦法陪他出去。在小向家,看著他那咿咿呀呀發自內心的渴望,我們離開時,他那依依不舍的眼神,我對自己說,得想辦法讓這孩子走出家門。

我試著把他帶到社區老年大學,跟著爺爺奶奶學說話、學唱歌,還找到了一個志愿者,教他練習輪椅太極劍。只要有時間我就到那里手把手地教他寫字。每個月我都帶著他參加社區的升旗儀式,拉他站在我身邊,與居民一起升國旗、唱國歌。有一天小向突然要送我禮物,我急忙打開一看,竟然是一張生日卡,上面歪歪扭扭地寫著:“王阿姨,像媽媽”。我一直珍藏著這張生日卡,也珍藏著這份愛。

離開大學校園20多年,我沒能成為一名學者,沒能成為一位專家,但我成了黨在基層陣地上的帶頭人,成了居民群眾最信任的貼心人,這是我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最光榮的事!這也是我作為一名社區工作者無怨無悔的選擇。

貴州省安順市平壩區樂平鎮塘約村黨總支書記左文學:

只有老百姓好了,才是真的好

我的家鄉塘約村,在貴州的大山深處。我在那里出生長大。2000年,我被推選為村主任,后來又擔任村黨支部書記。當時的村情是:供電線路被盜,供水設施被毀,只有一條土路進村,勞動力外出打工基本走完,要發展談何容易。屋漏偏逢連夜雨。2014年6月,一場大洪水,把村莊沖得更窮了。為了重建家園,我把黨員分配到各個村民組,成立黨小組、組委會,帶領村民開始生產自救、修房修路、安撫群眾。我深深體會到:一個村子一定要有幾根撐得起來的柱子。什么是柱子?黨員干部就是柱子。什么是根基?基層黨建就是根基。根基扎實了,柱子立直了,村子才有希望。

2016年,村里組織義務修路,半夜三點了,大家還在工地上忙活,我看見村里85歲的老黨員也在場,我說:“你八十多歲了,干嗎還在這里,快回去,讓年輕人多干些。”老人說:“黨員是一面旗幟。這個場面我年輕的時候見過,現在又看到了,我哪舍得走啊!”抓黨建,讓大家看到了黨員的作用、榜樣的力量。

過去村里濫辦酒席,為了收份子錢,有的貧困戶甚至貸款辦酒。如何剎住這種惡性循環?我們充分發揮村民自治,制定村規民約。對不參加公共事業建設的,不交衛生管理費的,亂辦酒席鋪張浪費的,貸款不守信用的,房屋亂建不按規劃的,配合黨小組、組委會工作不積極的,不執行村支兩委重大決策的,不孝敬父母、不奉養老人的,不管教未成年子女的,一旦違反,就不再享受村集體發放的補貼。村規民約面前,黨員群眾人人平等。抓自治,讓大家感受到規矩的約束、群眾的力量。

黨員和群眾組織起來了,脫貧就有了基礎。我們建起了合作社,村民以土地入股。會開車的到運輸公司,會蓋房的去建筑公司,種地能手到蔬菜基地,發揮每個人的特長,讓人人有活干、有錢賺。村民小王是貧困戶。聽說成立合作社,她頭一個報名。聽說合作社成立建筑隊,她又是頭一個報名。依靠合作社,她過上了穩定的生活。我們發展合作社,不僅僅是壯大集體經濟,更重要的是增加村民收入。一個好的村子,不是有多少富裕戶,關鍵是沒有貧困戶。通過抱團發展,村民收入從2014年的不到4000元,提升到2018年的14000多元,村集體經濟從不到4萬元,增加到2018年的362萬元。2017年,我們這個曾經的省級二類貧困村,徹底摘掉了貧困的帽子,實現了整村脫貧。

看著塘約的變化,我心里深知,如果沒有黨的政策,我再有能力、再努力,也不可能帶領全村脫貧致富。現在,全村實現了通村、通組柏油路全覆蓋,連戶路、庭院整治全覆蓋,網絡電視全覆蓋。日子好了,外出務工的很多人又都回來了。大家都說,在外邊干,不如在家里干。望著家鄉綠油油的土地,看著山坡上一片片的果園,我更加體會到了:只有老百姓好了,才是真的好!

山西省陽泉市礦區橋頭街道段南溝社區黨總支書記、居民委員會主任任紅梅:

用心用情把老百姓的事當成自己的事

我所在的段南溝社區,98%的居民是陽煤集團原四礦的職工和家屬。因為企業轉型的原因,許多職工分流到陽煤所屬的外地企業,社區里空巢老人多、留守兒童多、特殊人群多,家庭、鄰里之間的矛盾不斷。怎樣才能做好這個社區的“當家人”呢?

記得剛剛擔任社區居委會主任,有位李大娘因為被物業停了水電找到了我。來到大娘家里,我吃了一驚:家里僅有的衣柜和床都是30年前的樣式,連油漆都褪了色。原來,大娘的兒媳在孩子3歲的時候就去世了,兒子入獄,老伴去世后就只有她跟孫子小華相依為命。因為過早地失去父母的關愛,還要承擔爸爸入獄帶來的壓力,小華變成了一個內向、敏感、自閉的孩子。看著眼前的這一老一小,我就想:一定要幫助這個家解決難題!我墊錢為李大娘家送上了水電,又為她爭取減免費用。我把小華當作自己的孩子,買衣服、輔導功課,周末還給他包餃子……漸漸地,內向不語的孩子發生了變化。有一天下班路上,小華迎面走來怯怯地叫了一聲:“主任媽媽好!”這一聲,讓我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不僅僅是留守兒童,我牽掛的還有社區里的空巢老人。他們的門牌號和家庭情況都刻在了我的心上。每天早上,我總要看看這些老人的窗簾是不是拉開了;到了晚上,我會再去看看他們家的燈亮了沒有;社區的老年活動室,我經常看看哪位老人今天沒有來。“早看窗簾晚看燈,社區樓里數板凳”,成了我多年來養成的習慣。

那些被分流到外地的職工,有些逢年過節才能和家人團聚,過著像候鳥般的生活。于是,我將“鴻雁”作為社區為民服務的標志,構建“鴻雁”社區服務品牌,弘揚“奉獻、責任、服務、創新、誠信”的“鴻雁”精神,把社區打造成溫暖的“大雁巢”。

疙瘩要在基層解,鮮花要在基層開。我把社區“愛管閑事”的樓院長、有威望的大爺大媽和專業律師、社區民警邀請到調解隊伍中,讓調解更加有效;我們經常開展法治講座、道德講堂,讓大家學會自己妥善地處理矛盾糾紛;我們搞“鴻雁藝術團”、歸雁親情屋、百姓大舞臺,把居民從各家房門后請出來,大家一起唱歌跳舞、聊天談心,相互之間熟了,遇到矛盾就不好意思紅臉了,也就“有事好商量”了。

有人問我調解矛盾有什么訣竅,真沒有。如果非要說的話,那就是,用心用情把老百姓的事當成自己的事。很多時候,一杯茶、一張紙巾、一個溫暖的眼神或是一句貼心的話語,就能讓怒氣沖沖的居民平復情緒,敞開心扉。作為一名社區工作者,能夠用自己的奮斗,讓居民過上好日子,能夠每天看到大家開心的笑容,這就是我追求的幸福!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八師石河子市新城街道十七社區居委會殘疾人工作專職委員徐江麗:

愿做社區一束微光

我是一名聽力障礙患者。2007年,我通過考試,成為一名社區殘疾人工作專職委員。

剛來社區工作,我是兩眼一抹黑。社區里的殘疾人情況是什么樣的?他們有什么需求?這些都是畫在我心里的問號。我決定先把所有殘疾人家庭走訪一遍。

黃姐是重度肢體殘疾人,離婚后獨居,幾乎與外界完全隔離。她的家,我跑了十幾趟,才見到她本人。第一次看見她,我驚呆了——這是我在檔案上看到的那個人嗎?照片上的笑臉怎么這么愁苦?屋里因為長期不打掃,還散發著刺鼻的氣味。

從那天起,我開始為改善黃姐的生活奔忙,為她申請護理補貼和送餐服務。每周去她家前,我先給她打電話,她把鑰匙放在藥盒里,用繩子從窗戶放下來。我拿到鑰匙再開門進屋,幫她做家務。

和黃姐接觸多了,我發現,她因為身體殘疾、婚姻不幸、家人疏于照料,而極度自卑。我便用自己的經歷,喚醒她對生活的信心。在我的鼓勵下,黃姐漸漸走出了陰霾,還經常在微信群里為其他人加油鼓勁兒。

在社區里,像黃姐這樣的情況,不是少數。因為身體殘疾產生心理問題,他們和他們的家庭不同程度地脫離了社會。要幫助殘疾人融入社會,我必須積聚更多能量!

于是,我抓緊時間學習殘疾人護理、康復等內容,學習社會工作專業知識和方法。社區也積極為我創造接受專業培訓的機會。因為聽力有障礙,同事幫我記下培訓內容,晚上回家我再對照同事的筆記學習。社區工作很忙,還要照顧家里,有時拿起書本已經是深夜了。但想到要讓社區里120多名殘疾人和他們的家庭更好地生活,我必須堅持下去!僅僅4年時間,我從一個對社會工作一無所知的“門外漢”,成了具有中級職業資格的社會工作師。

2013年,“徐江麗工作室”在社區掛牌成立。工作室成立的那天,我特別高興,由衷地感謝社會各界對我的支持和幫助,能把學到的專業知識運用到工作中,讓我充滿力量。

我們社區有一名精神殘疾人小楊,他經常幻聽幻視,病情比較嚴重。我通過放松技巧和心理疏導等個案輔導,建立起小楊的自我認同感。鼓勵他參加殘疾人小組活動、群體活動,并請來醫生為他進行心理治療。同時,我對小楊的媽媽也采取了社會工作方法,鼓勵她參加殘疾人家屬小組活動,學習精神疾病患者護理知識等,積極協助小楊的治療。現在小楊在殘疾人小組交了朋友,小楊的媽媽也成了社區廣場舞團隊的積極分子。

為了持續給殘疾人注入生活的能量,我們又策劃開展了“愛相伴”助殘項目。現在,我們已經有了“溝通零距離”小組,“重塑希望、心靈導航”就業小組等7個小組,我想帶著更多社工運用社會工作方法來幫助殘疾人改變現狀,我愿做一束微光,用社工專業知識和全部的情感,照亮殘疾人前行的路,讓他們從“無力”變得“有力”,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追求屬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重慶市沙坪壩區石井坡街道團結壩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楊春敏:

為居民服務,不是做樣子,而是一輩子

我所在的團結壩社區,過去是遠近聞名的“問題社區”,用居民的話來說,當時的社區是“環境臟兮兮,人心亂麻麻,秩序亂糟糟,問題成堆堆”。

看著社區這個樣子,我心有不甘。“問題社區”這團亂麻,到底怎么解開?我本想入戶走訪摸清情況,可竟然沒有一個人給我開門兒。有的居民直接說:“你們連衛生都搞不好,還能做什么?”

既然居民對社區環境衛生不滿意,那我就先從環境衛生整治開始!我鉚足了勁兒,帶著社區工作者開始了艱難的垃圾清理工作。垃圾太多,清潔工擺擺手說干不了,那我們就自己干;衛生死角多,那就一處一處來;一天干不完,那就一個星期、一個月、一年。記得社區最難解決的一個垃圾坑,深達8米,臭氣熏天。大家都犯了難,有人甚至想放棄。可我知道,背后有無數雙眼睛在看著我們,看我們到底能不能解決這個難題。

我找來一根麻繩拴在腰上,讓同事把我從邊坡上吊下去,一筐一筐地往上清運垃圾。一天下來,我的腰被勒出了血痕,我咬著牙消毒上藥;陳年垃圾又臟又臭,怎么清洗,身上還是臭烘烘的。讓我沒想到的是,沒過兩天,當我再次準備下坑的時候,不少黨員居民自帶工具“入了伙”。那一瞬間,我的內心無比感動,之前所有的苦和累,都值了!

社區的環境衛生問題解決了,我們還面臨一個更大的難題,如何幫助社區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再就業?當時,網絡沒那么發達,我們就一家一家地去跑用工企業,收集用工信息,向他們推薦社區失業人員;一家一家地去入戶走訪,了解失業人員的家庭情況、求職意向、技能特長,向他們推薦我們收集到的崗位信息。就這樣,我們用了一整年的努力,幫助400多名就業困難人員都找到了新的工作崗位。

隨著危舊房改造,原來的老職工、老住戶紛紛搬走,越來越多的外來務工人員,成了團結壩的“新鄰居”,為了找回“熟人社會”的感覺,我們發起了“巷內無生人”行動,幫助“新鄰居”融入社區大家庭。我們開設“新鄰居”服務窗口、建立“新鄰居”民情檔案、牽手新老鄰居開展聯誼活動,實現了“巷內無生人,鄰里一家親”。

居民的需求在哪里,我們的工作就在哪里。怎么樣才能更好為群眾提供精準化、精細化的服務?我們建立了“三張清單”機制,將轄區社會單位能夠提供服務的項目整合成“資源清單”,與居民的“需求清單”對接,形成民生實事“項目清單”,社區由之前的“單打獨斗”逐步走向了與駐區單位的“抱團合作”。

在我心里,為社區居民服務,不是一陣子,更不是做樣子,而是一輩子。我這輩子能夠當一名社區工作者,為我摯愛的社區居民服務,我感到非常幸福。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經濟技術開發區中亞南路街道廣州街社區黨支部書記熱先古力·托乎提:

切切實實為居民辦事

我是1990年參加工作的,干過修理,當過瓦工,還做過個體小商販。2002年,我走入社區,干了群眾工作后,我才給自己定位:我的價值就在全心全意為社區居民服務中實現,就在團結帶領各族群眾共建美好生活中實現!

來到社區工作時,我已經快40歲了,可組織并沒有因為我年齡大,區別化對待我,相反給了我更多的培養和支持。所以,干起工作來,我也特別有勁、充滿激情,不為別的,就為組織的這份信任和囑托。

新疆是一個多民族地區,我工作的社區也不例外,僅僅1300多戶居民和商戶里就有13個不同的民族。各民族的生活習俗都不一樣,如何讓大家緊緊地團結在一起?就是要扎扎實實解決好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2012年,烏魯木齊市開始推進燃氣改造工程,冬季的供暖由燃煤變為燃氣。這對大家伙兒來說是一件好事。可有人擔心,燃氣供暖溫度不達標,不愿意交取暖費。因為取暖費沒收齊,熱力公司就不供暖。我去熱力公司協調,但企業也有他們的難處。雙方一直僵持不下,怎么辦?我拿上房產證到了熱力公司,“來,這是我的房產證,今年取暖費收不齊,我這個房子就是你們的”。那一年,整個小區過了一個溫暖的冬天。

作為一名社區黨支部書記,我的職責就是堅守好黨交給我的這塊兒陣地,把各族群眾當作家人,帶領大伙兒共同創造社區大家庭的未來。這些年,我帶頭宣傳民族團結思想,跑遍社區的角角落落,開展大大小小百余場宣講,近萬人次參加。2015年,我被評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得到了榮譽和獎金,這是對我工作的認可和鼓勵,是居民信任和支持我的結果。于是,我拿著獎金在社區打造了一面民族團結文化墻,用來提醒各族居民我們是一個大家庭,我們社區13個民族就是一家人!

今年我55歲了,不可能一直當社區黨支部書記,但我們社區各族居民守望相助、團結共幫的風氣要永遠地傳下去。在社區,我們打造了“熱先工作室”,由我負責把民族團結的傳統教給年輕人,把我們的家越建越好。

近幾年來,我的家鄉變化可大了。就拿我們社區來說,學齡前兒童都能喝上免費的牛奶;便民蔬菜直銷店開到了家門口;在社區的帶領下,義務勞動、志愿植樹已經成為居民的習慣,小區的綠植越來越密、環境越來越美;我們還啟用了“鄰聚管家”App,居民們足不出戶就能咨詢辦理業務……這些變化,我是參與者、見證者,也是受益者。

我在社區工作了17年,總結經驗就一條:一定要切切實實為居民辦事、為居民服務。只有讓社區居民看到了社區環境、社區氛圍不斷向好的方向變化,他們才能跟著你為幸福的明天打拼!

《光明日報》( 2019年06月07日 06版)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