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點睛大會
牛汝辰
作為參加過第一次全國地名普查的老地名工作者,我對《中國地名大會》期待已久。不久前,節目正式播出,我懷著激動的心情第一時間享受了這場地名文化的饕餮盛宴,震撼之余,身為地名工作者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沒想到地名大會居然可以跟詩詞大會一樣有趣、有味、有情、有淚、有美、有畫,特別是在故鄉情懷、儒家精髓、民族根脈和地理特征等文化表達方面,相比詩詞大會更深刻、更濃烈。
《中國地名大會》的節目宗旨是“從地名看文化,從文化看中國”,要實現這一宗旨,出題是關鍵。從第一集的題型看,既有選擇題、版圖題,又有視頻題、線索題、陣列題,角度新穎,設問巧妙,廣受觀眾好評。比如,福建別稱“閩”字中的“蟲”代表什么?西安有哪些曾用名?大槐樹為什么是尋根的代名詞?圍繞地名文化,節目從不同角度呈現天南海北的自然風光、文化旅游,以及非遺、民俗、名人、美食,展示社會生活發生的巨大變化。
有文化學者認為,符號是文化的基礎,而使用了千百年的地名則是人們一刻也離不開的特殊語言符號,所以說地名是歷史文化的基礎。人類社會最早出現的一批地名大多是圖騰的和民族的名字,可見年代之久遠,地名也在歲月的長河中給后人留下了一個又一個謎團,令人既難以考證又癡迷其中。正如康震和胡阿祥這兩位節目嘉賓所言,“中華大地廣袤深厚,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在中華大地的每個地名背后,都是一段傳奇、一段歷史,一個鮮明的文化標識。《中國地名大會》既是回顧歷史的一個大會,也是展望未來城市走向發展的大會。”
地名大會的另一個目的是尋根,尋根的目的在于繼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作為特別出題人的美國第四代華人鄭國和老先生帶來一道和江門有關的地名題目。江門是中國最大的僑鄉之一,祖籍江門的華僑華人和港澳臺同胞有將近400萬人,遍布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譜寫了許多“遠走天涯,為國效勞”的感人篇章。鄭國和老先生是“尋根之友”的發起者,過去29年來,他帶領600多位華裔到中國尋根,喚起了海外游子尤其是年輕一代漂泊在外的中國心。節目中,還有一位年輕的海外華人和鄭老先生一起,講述他們的尋根故事。
祥瑞地名寄托了人們期望和寧、安康、順利、吉祥的愿望,這樣的地名在我國的東西南北中到處都能見到。在第一期節目中亮相的王暾是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所長、地震預警四川省重點實驗室主任,他被稱為“跑贏了地震波的人”。汶川地震發生后,他毅然決定回國工作、報效家鄉,并且和同事們一起研發出我國第一套地震預警系統。今年6月,四川長寧發生6.1級地震之后,在地震波傳播到設防區域前,提前10秒向宜賓預警,提前61秒向成都預警,成都市110個社區、180所學校、13個區(縣)觸發廣播、電視警報,為地震區域的居民提前撤離贏得了寶貴的時間。王暾特別喜歡“安”和“寧”,并將這兩個字作為地名元素出題,寄托了人們對“安寧吉祥”的美好寓意。
地名是地理信息之魂,地名突出表達了一個地方的文化精神。地名不僅表達位置空間信息、出行的位置信息,還表達主權、歸屬、民族、姓氏、信仰、期盼、情感、遷徙、地理變遷、植被變化、水文現象、自然環境等眾多信息,所以說地名是民族歷史文化的活化石。
《中國地名大會》從立意、出題,到現場互動、嘉賓點評,都對普及地名知識,弘揚傳統文化,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傳播中華文化有著積極的作用。節目精彩,不負眾望,不同凡響。同時也期待后面的節目更精彩,更受歡迎。
(作者系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
|
【大 中 小】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