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地名里的詩情畫意
光明日報記者任歡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和民政部聯合攝制的首檔大型地名文化節目——《中國地名大會》日前正式亮相央視中文國際頻道。據悉,這場集結全國各地70位地名高手參與的地名知識競賽,以地名為載體,生動展現了中華大地的多樣地理與萬千風貌,聚焦了每一個地名背后蘊含的悠久歷史和豐富人文內涵。
據了解,《中國地名大會》共12期節目,周六19:00在CCTV4首播,周日22:30在CCTV1重播。截至今年11月27日,前兩期節目全國電視觀眾累計超過6750.5萬,新浪微博“中國地名大會”話題內容閱讀量達1.9億。
接地氣、有生氣
圍繞“從地名看文化,從文化看中國”這一命題,《中國地名大會》既呈現了我國天南地北的多樣風貌,也展示了社會生活的日新月異。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文史教研部碩士研究生李潔在觀看節目后,想到了自己的故鄉延安。她說:“延安在戰國時期屬魏國,西魏時期始名‘延州’,隋朝時期因地處邊陲,又有著‘三秦鎖鑰,五路襟喉’的重要軍事地位,故改名‘延安’,寓意‘邊陲久安’。隨著歷史變遷,延安雖已不再是邊陲之地,但人們期望延年安康、安定萬年的美好愿望卻永遠都在。”
要將博大精深的學術要點化解為喜聞樂見的文化盛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為此,《中國地名大會》題庫組匯聚了一大批專家,節目既咬文嚼字、嚴謹把關,也化繁為簡、通俗易懂。豐富多彩、難易適度的地名題庫和地名故事,產生了多學科、各領域的不斷碰撞,匯聚了覆蓋全國各地的地名文化。
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牛汝辰,是一位老地名工作者,曾參加第一次全國地名普查。他激動地說:“這是一場地名文化的饕餮盛宴,既有選擇題、版圖題,還有視頻題、線索題和陣列題等諸多形式,而且角度新穎,設問巧妙。節目有趣、有味、有美、有畫。”
有溫度、有厚度
《中國地名大會》節目的熱播,讓許多觀眾感受到,地名里有東南西北,有江河湖海,有遷徙的鄉愁,有美好的向往。
“每一個中國人骨子里都有家國情懷。盡管有些人背井離鄉,但是思念故土和‘落葉歸根’的傳統意識并沒有隨著時代發展漸行漸遠。《中國地名大會》不僅讓觀眾了解了‘春風不度玉門關’背后的歷史故事,也在‘顏烏盡孝’的中華美德中看到了義烏這個地名的由來和它如今的發展。‘王府井’‘大槐樹’等,每一個地名都是一個特別的觀察窗口,引導人們去發現地名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人生百態,讓每一個中華兒女更加熱愛祖國和家鄉。”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趙健說。
為激發人們傳承地名、保護地名的一腔深情,《中國地名大會》講述了一個個生動而具象的人物以及他們的故事。現身節目的地名高手,來自天南地北,涵蓋老少中青,涉及各行各業。值得一提的是,節目還將鏡頭對準了一大批在基層工作的奮斗者,以此致敬普通群體中的“平民英雄”。街道辦公務員、鐵路窗口售票員、博物館講解員等諸多在工作中與地名結緣的基層工作者亮相《中國地名大會》,描摹出奮進時代的動人篇章。
作為《中國地名大會》的嘉賓,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康震感觸很深,他說:“他們心里裝著千山萬壑,所有人共同表現出來的特質,是他們讀過萬卷書,行過萬里路,就像是當代酈道元、當代徐霞客,他們所展現的不僅是地名文化的魅力,更體現了年青一代對祖國的無限熱愛。”
《光明日報》( 2019年11月30日 03版)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
|
【大 中 小】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