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地名工作者的禮贊
張仁民
11月16日,由中宣部指導、中央電視臺與民政部聯合攝制的大型地名文化類節目《中國地名大會》登錄央視國際頻道。節目播出后,在全國地名戰線和廣大觀眾中引起強烈反響。作為一名地名文化傳播者和該節目題庫組專家,我收看節目時心潮起伏,備感光榮和自豪。
地名若水,源遠流長。一部中華文明史,就是書寫地名和人名的歷史。任意打開一張地圖,如無地名便是盲圖。規劃回鄉之路,如無地名指引,何處是家?正如節目嘉賓胡阿祥老師所說:“地名是指引游子回家的燈塔。”
地名如星,璀璨奪目。常言道:“天上的星星數不清,人間的地名皆有情。”相信有許多辛勤工作在地名管理與服務一線的地名工作者和我一樣,每周六晚上,都會早早守候在電視機前,看到節目播出后,無不歡欣鼓舞,朋友圈被瞬間刷屏:“震撼,及時,說出了我們的心聲。”
地名如詩,畫風淳樸。正如節目嘉賓康震老師所說:“每個地名后面都有故事,有風景。”我要說的是:國學經典,多伴地名。《論語》《史記》自不待言,詩仙李白筆下也有峨眉山、廬山、敬亭山、白帝城……他游歷過190多個城市,留下的地名詩篇樸實自然。
地名之果,甘之如飴。中華地名文化博大精深,濃縮著亙古不變的民族情結,但在演進的過程中難免有些疏漏和誤記。通過《中國地名大會》,我們把多年來全國地名系統“一普”“二普”和國家地名公共服務工程建設的豐碩成果集中展示出來,節目播出本身就是對地名人的肯定和褒揚。
地名之熱,經久不衰。隨著《中國地名大會》的播出,學習地名知識,傳播地名文化,講好地名故事的熱潮正在掀起。這對于進一步加強地名工作、普及地名常識、弘揚文化傳統,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作者系《中國地名》雜志原總編輯)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
|
【大 中 小】 【打印】 |